通识教育实践新篇章——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参加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518日至19日,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隆重召开。年会以“探索通识教育中国道路”为主题,旨在剖析中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描绘蓝图。贵州大学作为联盟的成员之一,由阳明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叶明老师带队,王欢喜、安国琴、李聪、贺越、刘奕婷等六位老师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盛会,展现了贵州大学在通识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阳明学院教师参会留影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致辞中强调了通识教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价值塑造的熔炉。他提出,通过学科融合来培养能力并传授知识,以促进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深入理解。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随后的开场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释放人的内在潜力,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成熟。他强调AI时代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加注重默会知识的建构林建华教授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教育的深层含义,并呼吁教育者回归教育的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致辞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作主题报告

年会期间,六场分论坛成为专家学者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重要平台。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的3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这些讨论,共同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阳明学院的与会人员积极参与了各分论坛,从专家学者们分享的丰富实践经验中汲取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案,为我院通识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大会合影

经典文本”分论坛,专家们就如何将经典文本融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深入讨论。“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分论坛,探讨了在通识教育中如何构建跨学科课程,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人工智能”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讨论了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通识与拔尖人才培养”分论坛,讨论了通识教育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分享了不同高校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支持方面的策略。“书院制建设”分论坛,聚焦于探讨和分享书院制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科学与人文”分论坛,探讨了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平衡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阳明学院教师参加各分论坛现场图

519日的主会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教授李猛为本次通识联盟年会做了深刻的总结。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不断思考和尝试,无论对AI持何种态度,都应重视“人”的核心价值。他认为,将通识教育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是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应保持初心,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李猛教授还指出,无论技术如何演变,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教授李猛总结本次联盟年会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提出了AI技术对教育的双重影响。他指出,年会中不仅讨论了AI带来的挑战,还探讨了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他认为,AI对通识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困难并非由单一技术或人工智能本身带来,而是多方面的。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呼吁83家联盟单位与同仁们共同不懈地探索通识教育的新路径,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对与会嘉宾及工作人员致谢

专家们的发言引起了我院与会代表的共鸣,通识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坚持其传统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培养目标,还要积极拥抱技术进步,探索与AI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这将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贵州大学自2017年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以来,与联盟兄弟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在通识教育领域及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阳明学院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学院开设了六大模块的多样化通识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数理科学与科学技术""中外哲学与辩证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生命科学与生态文明"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还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通过各类讲座、研讨会和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阳明学院通过参与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以期不断提高学院通识教育的质量。未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将继续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学院计划建立更加开放的课程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管理和学习体验。此外,学院还将加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实施了学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阳明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创新的精神,为贵州大学通识教育的繁荣贡献力量,助力贵州大学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图文:刘奕婷

一审:胡玉群

二审:任秋菊

三审:叶 明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