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21年第79期暨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之“名家讲坛”第五场

发布者:公共管理学院(杨波)发布时间:2021-12-10浏览次数:337

2021126日晚1900,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科讲坛第79期暨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之“名家讲坛”在腾讯会议平台开讲。本期讲座特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庄勇教授主持。


 首先庄勇教授对张文宏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张文宏教授在多领域的诸多成绩,引起同学们聆听讲座的兴趣与期待,随后张文宏教授以“后脱贫时代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变化”为主题,从中国扶贫攻坚的历程展开讲述。

一、改革以来我国扶贫政策变化及其成效

 张文宏教授首先阐述了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第四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第五阶段: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探索出“三轮驱动”的扶贫模式,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二、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接着张文宏教授就贫困的理论与测量展开,讲述了综合扶贫论、精准扶贫论、扶贫衔接论等理论。其中张文宏教授结合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与相关数据讲道,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重要论述而构建的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理论具有全球普适性。

三、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张文宏教授简要介绍我国从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的转变,以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为例,其分层线性随机抽取了7万个代表性样本。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人口为5.47亿人;月收入在1000-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2.85%。张文宏教授用数据直观的展现出各级收入者的人口占比。

四、政策反思

 张文宏教授表示,要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比如从物质、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种资源的获得以及发展能力和机会选择方面的欠缺方面综合考量社会成员的相对贫困、通过终身教育和能力培训解决社会成员在创造收入和利用机会方面的短板,切实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和相对剥夺问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深化改革红利的全民共享,从全面小康社会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提问环节

1.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较多的问题,在提高情感支持方面社会工作如何开展工作?

 答:中国多数城市积极落实落户政策,家庭团聚以解决情感支持问题。社会工作有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可成立类似的社会组织,为家庭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此外现中国的共同体建设,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问题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2.脱贫工作中的造血式扶贫的优势,是否会成为指向标,应该有什么定位?

 答: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要注重扶贫先扶志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在理念与能力方面较为欠缺。正如《人的现代化》里,其关注人的现代化,即认为人是主体,才能推进变革。

 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加强观念的转变、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以及和其他专业的人士合作。脱贫不一定致富,要有就业能力,所以与其他专业合作完成能力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

  图文:王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