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 2023-09-05 浏览次数: 18

九月进入初秋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随着秋季复学复课,人员流动增大,高校、中小学、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要注意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此外,目前还处于湿热的天气,仍然是野生菌生长繁殖的旺季,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的中毒事件不容小觑,所以公众还需对此提高警惕。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为12小时至3天,传播快,发病集中,夏季高发。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传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

防控建议:

(一)注意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卫生习惯,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避免交叉感染。 

(二)若家庭成员患病,所有用具应消毒处理并单独使用,特别是毛巾应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三)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居家治疗休息。

(四)游泳池、浴室、幼托机构、住宿制学校等重点场所的毛巾应加大悬挂间隔,避免毛巾相互接触,不共同用,同时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五)如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六)若学校出现多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应该及时报告当地教育部门和属地疾控中心,属地疾控部门根据疫情形势建议学校采取患者居家治疗、部分班级停班或者全校停课等预防控制措施。

二、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几十种病原生物引起的,以发热、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可能导致死亡,是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尿液及呕吐物等排出,可污染周围环境,然后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手以及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病原菌经口腔进入人的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发病。

防控建议:

预防肠道传染病,个人要严把病从口入关,重点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

(一)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习惯。

(二)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吃变质食物,不生食或半生食海、水产品,瓜果洗净或削皮后食用,隔餐食物热透后食用。在外进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店,尽量少食凉拌菜。

(三)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无害化处理粪便、垃圾等,清除苍蝇、蟑螂、老鼠等病媒生物的滋生场所,防止其污染饮用水和食物。

(五)可接种痢疾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伤寒Vi疫苗等增强疾病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每年六月进入高峰期,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伴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 等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感染,托幼机构在高峰期易造成交叉感染。

防控建议:

(一)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加强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三)自愿接种EV71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四)及时就医。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监护人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肢体抖动、呕吐、脸色苍白、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表现时,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

四、野生菌中毒

夏秋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由于一些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野生蘑菇外观十分相似,民众常常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根据以往监测显示,贵州省以胃肠炎型蘑菇中毒为主,中毒者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误食能导致死亡的急性肝损害型的剧毒蘑菇也偶有发生,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防控建议:

(一)健康吃菌类:

(1)不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太幼小的蘑菇难以辨别,容易混杂有毒种类,尽量不采食。

(3)炒熟煮透后再吃,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也要知晓高温并不能分解某些剧毒毒素。

(4)每餐最好只吃一种蘑菇,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

(5)吃菌不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

(6)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

(7)最好的预防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二)误食后怎么做:

进食野生菌后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就医。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就医时携带剩余野生菌或照片,以备鉴定野生菌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2)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俱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3)如果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尽快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来源: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网站  链接https://wjw.guizhou.gov.cn/gzcy/rdhy/202309/t20230901_8217070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