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连日来,“什么是好学风?如何建设好学风?”成为了广大师生热议的话题。这一话题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是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贵州大学溪山融媒中心特别推出“教风学风大家谈”栏目,旨在汇聚师生智慧,共同分享经验,探讨策略,以期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我们诚邀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为打造良好的教风学风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风学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生态的重要基石,是社会声誉的直接来源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教风和学风的问题,“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等主张集中体现了对“教风”的要求,“学而时习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等主张集中体现了对学风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次论及高校教风和学风建设问题。在“教”的方面, 他提出了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在“学” 的方面,他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高校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最终要落实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说到底就是要培养良好教风学风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办大学必须遵循的政治方向。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校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高校的学术生态,是否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是否能够坚持不迷信、不盲从,是否能够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新时代新征程每一名高校师生都应该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三是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教师层面,应当将学术自律作为自身最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认识到学术自律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底线,并将学术自律的品格通过自身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层面,要引导学生养成学术伦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学术纪律,涵养学术品德,扎扎实实求学问道。反对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坚决摒弃拜金主义。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
四是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育人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教师要保证用学科前沿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教育学生,既要躬身学术前沿开展研究,及时把研究成果转换成教学内容,也要关注和跟踪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和发现,关注生产领域应用的最新设备、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像重视科研团队一样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从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总之,高校教风和学风就是在大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和学双方形成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以及在此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循的秩序和规则。良好教风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没有一流的教风和学风,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培养不出一流人才。(文/药学院 陈春琴)
编辑:庞爱忠 何璇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