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贵州大学林学院“乡约大利·侗行致远”实践团队走进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通过发挥专业特长,以风景园林、林业视角探索古建及其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再用今日构筑之技术让“古”建发出“新”的魅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交流。
大利侗寨以其丰富的侗族文化特色而闻名,侗族大歌、蜡染、扎染、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侗族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古建筑顺山沟溯溪而建,根据地势形成溪两岸、平坝、坡脚三类布局,传统的卯榫结构,为古建增添了特有的韵味和典雅之美。屋顶多采用歇山或硬山顶,单檐、重檐随机分布,使得整个村寨建筑风格趣味横生,立面材质多为当地本土杉木,就地取材,让建筑更好的融入到自然中,更显灵动。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大利村形成“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通过整村运营的创新理念,一起“共创共建共享”,形成利益相通的共生机制。现下琢风大利品牌公司提出的侗寨运营核心已基本成形,即通过流量赋能乡村,借助“村超”的品牌热度,为大利侗寨带来流量,带动了侗寨文旅产业的发展,保持完好的古建筑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恢复村落建筑美学,保护传统古建是大利侗寨整村运营的关键之一。
为客观揭示传统民居现状,实践队在为期10天的实践开展过程中对侗寨内200余户传统民居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无人机摄影、实地测绘、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详细记录了各传统民居的现实情况。
“我们什么都不懂,导致房屋内很多空间废弃了,很需要你们来指导一下,你们是专业的,我相信你们。”当地需要进行民居“旧改”的杨大哥说。基于此类情况,实践团队记录整理了大利侗寨每一栋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独特风貌,初步编撰成《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手册中不仅包括了所有建筑立面类型、空间布局关系,还将收录丰富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各种花纹样式,并提供“修旧如旧,融合创新”的改造样板,通过这份手册为村民改造建筑提供参考借鉴,切实平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维护村落统一风貌不被破坏。《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的打造至关重要,不仅是对大利侗寨而言,以点带面,这份手册将为大利侗寨周边村落乃至贵州广大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改造活化提供借鉴指导。
只有保护传统古建,古建才能“反哺”乡村。对于村民而言,易于复制、切实可行的改造蓝图具有重要价值,除编撰《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外,实践团队还选取了当地的一栋废弃粮仓进行改造。基于《建筑改造设计指引手册》,将传统木构技艺与现代材料相融合,创造出既保留古朴韵味又新颖别致的建筑新貌。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合理运用场地周边自然环境,引自然光线与清风入室,让室内外景致交相辉映,使传统与创新和谐共生,真正做到让老建筑留住历史文脉,并焕发全新活力。
团队在实践过程中还采访了当地侗族大歌、扎染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返乡创业的乡贤代表们。“学典型,立标杆”,团队将持续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乡村建设,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文化发展与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