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新闻客户端:【聚焦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贵阳 共话“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9-04浏览次数:13

8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来自海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代表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4“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现场(游筱 摄)

活动现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原执行秘书长刘宝利表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周主题的大背景下是较为突出的项目,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他期待与各位深入探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深度合作。包括上海交大东盟MBA项目、设立新加坡研究生院中心、高金东南亚中心和AI-转化医学新加坡中心等。”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奚立峰说。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认为:“从电力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AI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变化,才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技能期望,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哈佛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研究所(IACS)项目主任Pavlos Protopapas通过视频致辞时表示,必须创新解决方案,确保人工智能的公平、透明和可持续性。所以教育课程需更新,师资培训至关重要。

EEMI欧洲互联网应用学院校长Nadine Szyf Beley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家数字化成功创新学院,欧洲互联网应用学院一直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主旨分享环节中,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丽伟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发展路径研究”:“AI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数据处理灵活性和生成式AI的自学能力推动教育创新。”她认为逻辑化课程和研讨教学至关重要,教育应平衡科研与教学,推动国际化改革,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蔡一夫则在“人工智能+时代培育创新英才探索”中分享道:“今年6月,中国科大正式揭牌成立人工智能与数据库学院,展现了在人工智能学科与数据科学领域的发展愿景。”他认为,下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致力于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育适应未来科技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024“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现场(游筱 摄)

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分享了在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的愿景。他提出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将建设“ASI-X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学生打造高度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通过生成式AI研究、AI+创新课程、AI教学和服务工具、国际开放社区平台等方式,推动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湘萍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人才支撑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人工智能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政策背景及全球人才培养情况,并向与会嘉宾介绍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专业优势和学生成果等内容。

山西医科大学教务部部长覃凯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并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介绍了构建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探索数智化时代下卓越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024“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现场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瑞章介绍了该校文本计算与认知(TCCI)智能实验室(科研团队),该团队主要从事文本挖掘与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融合、认知智能等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目前聚焦互联网文本分析、认知分析、法律大模型、智慧法院、智慧司法、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等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执南从微观的角度,生动讲解了融合设计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介绍了设计科学相关内容,展示了创新实践案例,强调了构建融合的训练体系,以实现学生“品味-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培养。

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本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不仅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相信通过数字赋能和跨界合作,各自领域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