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洲:从贵州走向世界,科技创新成就青年梦想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4-04-06浏览次数:372

“基于STM32开发板的地震救灾勘探机器人”,是杨洲与科技这条赛道打的第一个照面。突尼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节,是这个少年从贵州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的第一道台阶。或许你并不熟悉这张略带青涩的脸,一个十八岁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大学生,凭什么能代表贵州远赴突尼斯参加国际赛事?

杨洲,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阿学院)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23级本科生,在2023年第三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凭借“基于STM32开发板的地震救灾勘探机器人”项目,受邀参加2024年突尼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节。

3月28日,2024年突尼斯I-FEST²国际科技节获得金奖及全场TOP10殊荣,成为贵州大学首位在突尼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节上获此殊荣的本科生!

金奖奖状

十佳奖状


梦想启航,执着的青年探索世界

“基于STM32开发板的地震救灾勘探机器人”是他在高中时期刻苦钻研的成品,更是他进入突尼斯国际科技节的入场券。

这款机器人是利用4G通讯技术对机载计算机STM32开发板进行控制,实现机器人位移、机械臂运动及远程音频及视频传输。利用边缘化计算机技术对机器人在进入灾区后使用深度相机和雷达所获取的2D与3D地图数据,与人体红外信息进行保存或远程传输,为后续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在地震救灾过程中,普遍使用无人机和遥感卫星来对灾情现场进行勘测,虽然勘探效率高,但是无人机在恶劣环境中起飞条件有限,遥感卫星呈周期性运转,无法持续停留在灾区上空进行俯瞰拍摄,而且二者都是利用俯瞰的角度来对灾情现场进行扫描,无法获得更加细节的东西。勘探机器人则利用第一人称视角进入灾区,能够更加直观的获得灾区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很好的弥补了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的缺点。

杨洲从小就开始接触科技创新教育,直到高中阶段,他开始接触VEX项目。说起VEX比赛,杨洲侃侃而谈,高中阶段的初接触打开了他了解科技创新的大门,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质疑。为了参加比赛,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时的他被问至于吗?将重心转移到项目研发中值得吗?现在的他可以骄傲的回应那些质疑的声音:“值得!”

因为那段经历,他收获了一群和他一样价值追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证明自己在以往三年所坚持的、不让人理解的事情是正确的,更多的是给自己前三年所付出的努力和决定一个交代。高一下提出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的老师认为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知识体系和技能还有所欠缺,建议放弃如此困难的项目,改做符合他目前高中阶段的项目。但是杨洲是一个犟种,坚持把这个项目做成了。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尤其是周一报错的代码经过一周的努力后,周末仍然还是周一那行代码行报错,这时候他开始质疑自己。但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报错与修正当中,他与机械专业开始了深度绑定,他的专业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始破土而出。

望其项背,勇敢的青年不惧挑战

在参加第三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时候,杨洲感受到了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领先于同龄其他人,差距的体现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差距,而更多的是看待问题的方式及角度。

在比赛过程中他遇到一位来自陕西的选手,这位选手的项目和大多数选手一样使用到了Linux,包括杨洲在内的其他选手虽然都在吐槽国外Linux发行版和国内发行版的缺点,但仍然顶着各种发行版的缺点继续做研发,而陕西的这位选手则选择在Linux基础上做了升级,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版本,这是在场的所有选手都未曾想过的解决方式,令在场的选手为之敬佩。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审视自身能力,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项目内容,更从比赛的认可当中明确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说虽然现在自己就读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随着自身知识体系的拓展和认知层面的提高,未来可能会投身于脑机接口生物医疗工程领域。

在了解杨洲所研究机器人背后的庞大体系后,记者来到杨洲的教室现场观摩他操作机器人,杨洲模拟了机器人在地震救灾时的行动轨迹。他的机器人技术已然成熟,在运动时平稳、坚固,在执行指令时迅速、流畅。看到他在钻研时的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看到他调试某个程序成功之后眼神里的兴奋、也看到他远超出年龄和阅历的实力后,记者感受到了少年的坚韧。杨洲说,从突尼斯回来后,会继续对机器人进行升级,后续将对机器人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以期更好适应地震救灾的恶劣环境,为地震救灾提供及时高效的帮助。

地震救灾勘探机器人


坚持不懈,优秀的青年乘风启航

吴静、洪云、唐正强

杨洲这种坚持并不是他自夸。杨洲在贵州大学的项目指导老师北阿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系系主任唐正强在这方面也给予他高度的肯定。他说:“这个孩子十分的优秀,高中时期就能够坚持自己一个人去钻研机器人,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点点的通过阅读文献、自学solidworks软件、开发电路板等方式完成了项目,他能够在高中独立完成第二代机器人的设计制作并参赛与他的坚持脱不开关系。”

进入大学之后,北阿学院党委书记吴静、院长洪云在了解到他的情况之后,协助他申请了一间工作室便于他更专注机器人的改进工作并提供专业老师的指导。在学院的支持下,他改进了软体机械臂,使其可以在灾区深入裂缝当中探测幸存者声音,快速定位迅速营救被困人群。也是在学院的支持下,他利用3D打印设备将机器人等比例打印零部件后拼接在一起带到了突尼斯参赛。

说起杨洲参加国际竞赛,吴静和洪云更像两位母亲,她们说,希望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希望他能够享受其中,以锻炼自身能力为主,多方体验多重挖掘,通过自己的所闻所见所识来把握参加国际比赛的优势与劣势,回来后为其他同学做分享,将这种难得的经验带给其他同学。

杨洲在科技节记录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杨洲的成功不是一朵机缘下绽放的花蕾,而是在沙漠中顽强行进最终发现绿洲的旅人,在没有任何前人引领的一片荒原里,他一步一步踩出崭新的脚印,从独自奋斗的十七岁来到繁花似锦的十八岁。

杨洲的成功也不是后无来者的孤品,他是空谷鸣响的第一声清脆鸟啼,是春色满园里那支关不住的杏,他在贵州大学里有学院支持、导师指导、技术支撑,这条道路不再孤单,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杨洲、期待更多的杨洲!


文字:何璇 王梓奕

图片:王梓奕 林妙暄 祝思雨

编辑:吴建萍

责编:陈思鱼

编审:李旭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