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巧手引路 瘠地生辉——记我校刘光辉老师驻贞丰县巧年村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2浏览次数:3324

贵大新闻网讯(文学与传媒学院 钟丽姣


初进村

2016421日,刘光辉站在山脚下,抬头看着眼前这座山。这座山半山腰以上住着巧年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接下来的两年,他要在这里度过两年,为这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光辉是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教师。2015年硕士毕业后,就进入学院工作。20163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贵州省贞丰县鲁贡镇巧年村,以党建扶贫的形式参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

巧年村地处贞丰县南部,距县城39公里。全村共有4141968人,99%为布依族,属于二类贫困村。一走进村里,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里的经济条件真的很落后,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村里大多数是石头墙的房子和土坯房,只有少数的平房。他自己也是农村人,巧年村和他印象中的农村有着起码二十年的差距。看到眼前的情况,再联想到刚进村时的所见,刘光辉瞬时觉得自己的任务重大。

刚到村里,为了仔细了解村里的情况,他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召集村民开了一次会。这次会议,让他对巧年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巧年村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四十五岁以上的妇女都是文盲。村里的青壮年男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来开会的都是村里的老人和妇女。

另外,巧年村的办公条件也十分艰苦。刘光辉刚到那里的时候,村委会没有任何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直到201611月,贵州大学为村里面捐赠了办公电脑、打印机和电脑桌等办公设备,才缓解了这个窘迫局面。



抓党建

巧年村基层党建薄弱,村委会干部管理松散。村委会办公室无人值班,而且经常大门紧闭,村民们有需要时只能去村委会成员的家里找人,有时候还会联系不到人。刘光辉是以党建扶贫的形式参与巧年村的扶贫工作的,巧年村的党建工作是他关键的责任,也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年30岁的刘光辉还是一个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再加上语言方面有些障碍,他一开始的工作遇到了村民和村委会的“无声的抗议”,进展缓慢。对于他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大家的表情有怀疑、有茫然、更多的是疑惑。村委会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但是也不配合。他没有着急,而是用时间和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他从村委会成员的思想工作开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前提,以党建工作为抓手,用干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月认真开展至少两次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活动,并按组织要求做好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村委会干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委会每天有人在活动室值班的工作制度。村委会的工作秩序渐渐走上了正轨。

在村民的动员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群众全面的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要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洗礼,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脱贫致富氛围。



打通路

在调研中,村民们反映最多的是道路的问题。因此,刘光辉的首要任务就是修路。村里没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巧年村和外界联系的道路也仅仅是一条未经硬化的狭窄的马路。要修路,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刘光辉带领村支两委,为资金的申请来回奔走,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巧年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下的人平均文化水平也只有小学程度。再加上在此之前村委会成员并没有独自组织申报项目,申请资金的经验,修路资金的申请工作就将他们办事能力欠缺的弱点暴露了。“之前类似的事都是交给服务公司去办的,所以可以说他们是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刘光辉没办法,只能带着他们一起工作,一点点的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

考虑到他的生活和安全问题,他的住处被安排在镇上。从住处到巧年村,骑摩托车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刘光辉每天在住处和巧年村之间往返,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2个小时。道路施工的那段时间,灰尘特别大,刘光辉每天换干净的衣服出门,最终都会“灰头土脸”的回来。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顺利的为巧年村争取到共计872.69万元(道路专项资金)的资金,完成多项道路项目,实现巧年村硬化道路百分之九十五的覆盖面。道路施工时,刘光辉选择不用施工队,用请施工队的钱作为工资,让村民们参与其中,即创造就业机会,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谋发展

“想致富,先修路 ”路修好了,接下来就该考虑经济发展的问题了。参与修路挣到的钱对村民们来说只是临时性的收入,不是长久之计。想要保证能脱贫成效,确保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就得有一个长久可行的“生钱之道”。

经过商议,刘光辉和巧年村村支两委决定建一个村集体合作社。为了建立合作社,刘光辉和村委会成员光是办手续,就往县城跑了六次。巧年村收入差距很大,在外务工的人家平均每人每年能有4000快左右的收入,其他的除了农作物和自己家养的家禽,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总体上看来,巧年村的收入不容乐观。

由于村民文化水平的限制,整个乡镇甚至贞丰县的一些手续都是由服务公司代为办理的。为了节约开支,刘光辉和村委会主任一起,亲自去办理合作社的手续,他还请教专业人士,自学了报税技能,为村里面省下了2000多元的手续费开支。

合作社建起来以后,先后签订了两个资金总额为39.98万元的集体养牛项目。全村68户贫困户入股村合作社,除了年底能拿到分红之外,平时也可以在养殖基地务工,每人每月能有1500块的收入。村委会还发动群众用修公路的征地补偿款种植了200与亩的甘蔗

合作社不仅仅是因地制宜搞养殖,还利用合作社的平台承包了巧年村委会10万元的太阳能路灯新建项目。村民们一开始感觉很忐忑,没有信心把这个项目做好。刘光辉仔细给大家分析承包项目的利弊,并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贵州大学为后盾,成功说服大家接下路灯新建项目。“说实话,一开始心里是有点没底的,多亏他我们才能有这些收入。”村民王成兵说。最终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多安装了9盏太阳能路灯,并且给困难群众提供了20余工时的务工机会,创造了经济收入。

准帮扶

为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每个村干部都有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潘朝应家是刘光辉结对帮扶的一户贫困户。潘朝应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和大儿子在上小学。全家六口人挤在4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房子是用土建的,房顶上用石棉瓦盖着,墙上已经有了裂缝有的地方由于泥块脱落而变得坑坑洼洼整个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坠,仿佛在大风中勉强站立的老年人。

房子被隔成了两间,一间是日常活动的地方,一进门,就可以看到房间右上角的水缸和一台早就不能使用的电视机,左下角摆了一架机器,那是平时用来磨玉米面的。房间的左上角有一个焊接的三脚架,上面放了一口锅,三脚架下面还可以看到木柴燃烧的灰烬和没有燃尽的木头,那是潘朝应家的“厨房”。透过右边的竹篱笆隐隐约约能看到隔壁的房间里摆着的床,那就是他们的卧室。

“我们去他家了解情况的时候,都不会进去,一是因为里面光线不好,还有就是里面很拥挤。”刘光辉介绍潘家的情况时这样说。一家人平时的生活就在这个狭小昏暗的空间里展开。

原本按照村里面开会做出的决定,潘朝应家是最适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但是潘朝应却不同意,原因是害怕搬迁之后会失去现有的土地。村里条件比他好的人家都没有搬,带着对政策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他觉得这里面有他不知道的原因,再加上他自己的意愿是想要自己盖房子,所以他坚持留下来。经过讨论,刘光辉和巧年村村支两委决定尊重潘朝应的意愿,改易地搬迁为危房改造,并为他争取到3.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

危房改造的事确定下来了,但是盖房子的过程却是问题不断。潘朝应夫妻俩外出打工11年,和村里的人关系生疏,村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修房子。潘朝应的哥哥会砌墙,但是俩人在早些年闹过矛盾,关系一直很僵。迫于无奈之下,潘朝应决定自己找了施工队,但是施工队给出的价格都偏高,不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就这样,房子的进度被放慢了,刘光辉在回访时了解到他的困难,和村支两委商量出面帮他找了价格合适的施工队。

根据危房改造的规定,政府的资金要在房子的框架建好以后才能拨付。潘朝应又犯难了,他平常好赌,在外打工11年也没有多少积蓄,前期需要自己先支付的钱他一分也拿不出来。为了保证他能顺利的建好房子,刘光辉自己拿出了6000元,帮助他度过眼前的难关。

“他为我家的房子费了很多心思,我十分感谢他。”潘朝应语气诚恳,表达着对刘光辉的感激

刘光辉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潘朝应在刘光辉的劝说下外出打工,保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女主人到潘朝应的侄儿办的养牛场工作,方便就近照顾家庭。加上合作社年底的分红,他们一家以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一转眼,两年时间就只剩下半年了。对巧年村的未来,刘光辉最放心不下的是这里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村里也需要一位有文化、有责任、有胆识的人带领大家继续脱贫致富。

在最后的半年里,刘光辉根据巧年村的实际情况,打算重点发展果树的种植,为他们发展一个有未来的产业。


责任编辑 尹梓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