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中长成的树——记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蔣玺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4浏览次数:3214

贵大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杨丽)干净整齐的实验室里,一位戴着眼镜衣着朴素的男性在摆满各种矿物标本的陈列架前走走、停停、看看,不时拿起一块矿物样品仔细观察,眼神中流露出认真与执着。这就是不久前才从野外带队地质实习回来的蔣玺老师,宽大的冲锋衣上似乎还带着来自山野的风的味道。来如影,去如风,往来于乡村与原野的大地之子,这是我对蒋玺老师的第一印象。


播种:“野外生长”的师生情

“实在抱歉!”刚来到蒋老师的实验室,他就一个劲儿的对我们致歉。“前段时间一直在外面带学生实习,地方太偏僻,一直收不到信号,没接到你打给我的电话,真是不好意思。”蒋老师脸带歉意的看着我。在来采访之前,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联系蒋老师,但是电话始终无人接听,短信也没有回复,就在我质疑自己是不是拿到了一个假的电话号码,准备放弃的时候,终于收到了蒋老师的短信。他先是表达了之前没接电话的歉意,接着便告诉了我他回程的日期并表示会欢迎我的采访。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蒋老师真挚的态度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作为地质专业的老师,蒋老师一学期中一大半时间都与学生在野外做实地考察。“读研究生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呆着,07年刚来时,就让我去野外参与实践教学,真是两眼一摸黑。没办法,只好先请一位老教师带我走一趟,然后我再带同学们去,但还是不行,那个时候真是着急。”回忆起第一次带学生出野外的经历,蒋老师不禁微微皱眉。在一次野外地质定点的时候,晒了一天太阳的蒋老师错把同学正确的定点位置改了,这位同学给了蒋老师猛烈的“批评”。他对此并不恼怒,反而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误,觉得学生就应该有这种较真的精神,反而更加喜欢这位同学。陷入回忆的蒋老师微微一笑,眼里带着怀念。正是因为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蒋老师才会如此不拘小节,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蒋老师最开心的,是学生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以前的野外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带领同学完成考察任务,学生主动参与相对较少。在不断总结教学效果后,蒋老师深感这种教学方法的明显缺陷,由于老师“包办”过多,很多同学会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达不到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为此,蒋老师开始逐步尝试“放飞”同学们,让他们自己制定工作路线,自主完成野外工作,并通过反复检查、指导、现场核实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和投入度明显增加。果然,没过多久这种方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蒋老师带着08级某班的同学去野外考察时,他按照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上山,结果走到半路,大家却把他“撵”了回来。同学们说:“今天不让你去了,你去了一讲一安排,我们啥都干不成。这次我们要自己安排,做完了有什么问题,回来再请教你。”

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蒋老师感到很欣慰。“从学生成长中获得的成就感是非常巨大的。前段时间刚好是这个班毕业五周年的同学聚会,他们也邀请了我。这种浓浓的师生情我觉得非常好,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的野外工作经常一干就是8周,吃住都和同学们在一起。除了专业方面的指导,老师的生活态度、意志品质等都会感染影响学生。但所谓教学相长,我也和大家在一同成长着。”


成长:柔软的叶与坚硬的枝

除了重视实践操作的野外实习,蒋老师的课堂教学也精彩纷呈。近三年来,蒋老师每年主讲课程超过两门,共计完成教学工作量1259学时,年均工作量420学时,远超岗位要求的教学任务;2017年,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蒋老师从100多位参赛老师中杀出重围,荣获个人比赛二等奖。

从初为人师时的青涩到现在工作上的驾轻就熟,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到学校时,我会去 ‘蹭’一些老教师的课,同时还会在网上搜索观看一些教学视频,主要是名师教学视频或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蒋老师说,“即便是老师,也要不断汲取营养。我在学院教的是多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每年面对的学生专业都不同,如果按同一个模式讲授,接受程度肯定是不好的,所以一定要去关注学生的专业背景。”

比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蒋老师首先会去收集一些课程与环境科学有关的基本知识,找到自己讲授的课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结合点,在课堂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同学们的接受程度与上课积极性。蒋老师说,自己并不是为了应付上课才这么做的,这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和锻炼。

在课堂上,蒋老师不喜欢点名,但每次上课之前,蒋老师都会准备一些课堂测验的小纸条,在第二节课开始前发给大家,就第一节课的内容来一个随堂测验。“就是几个填空题,虽然不多但却是每次课程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平时把这知识掌握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了巩固,而且省去了点名耗费的时间,一举两得。”

即便是如此平易近人的蒋老师,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逆鳞”。“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作弊!”蒋老师对作弊“零容忍”的态度让一些人觉得他太过较真,但他始终认为这是作为教师不能退让的底线。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忘提醒自己的学生:诚信是为人之根本。诚实本分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让你吃一些“亏”,但从长远来看,诚实本分也是福。“我教的学生都不敢作弊”,蒋老师颇自豪的说。也许是那足具个性的“小纸条测验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吧!

绽放:时间里开出的花

老师的用心培养,学生也给与了丰厚回报。2016年,蒋老师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团队“黄花·冲”团队和“双河洞岩溶研究小组”团队分别获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5-2016年度“优秀科研团队”荣誉称号;同年,他作为领队兼教练,组建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贵州大学代表队,经过半年集训,于10月14日率队参加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获“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三等奖1项、“野外地质技能”优胜奖1项、“团体奖”优胜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

在2016年带领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比赛时,由于是贵大时隔六年之后的再次出征,参赛的规则、细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于各种客观原因,有很多涉及比赛的核心内容也是在临赛之前才知道。“其实集训的时间很短,并没有半年。10月14号的比赛,我们从国庆节才开始正式集训,所以真正算起来只做了七天的集训。” 随着比赛日期渐近,团队中的学生一个个都开始浮躁起来,但是蒋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一如既往的镇定,帮大家搜集资料、培训上课、一起讨论作战计划。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丰富的战果回报了他们的辛劳。事后,他的学生说:“当时我们心里很焦急,又没什么自信。但当我们看到老师依然那么镇静自若的给我们培训、上课,突然间就感觉不躁了,而且相信我们能赢。”

蒋老师对那一年比赛的结果并不是很满意,他认为贵州大学可以拿到更好的成绩。今年,正好适逢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蒋老师和他的团队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借着野外实习的机会早早地开始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他和团队里所有的同学都对今年的比赛充满了期待。“作为老师,就得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工作的激情,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看着采访一结束就开始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一棵屹立在原野中的树,默默守护着大地之上的幼苗……

【责任编辑 梁昱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