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罗元涛 实习生 伍晓婉 版面:第B1版 制作:吴春琴 时间:2016-10-28
近日,贵州省首个国家艺术基金——贵州大学《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汇报音乐会在贵阳孔学堂上演,20名布依山歌传人向观众展示布依族原生态山歌。
据了解,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受文化部、财政部领导和监督,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表演、传承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历时半年,获得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贵州省唯一“艺术人才培养类”项目立项资助。首批20名学员来自不同的行业,有音乐教师、导游、农民、自由职业、文化干部等,共同的特征都是布依族。结业后,他们将回到各自的岗位,传承和弘扬布依族山歌。
半年筹备,3个月培训,终于等到结业汇报演出,项目团队辛勤付出总算有一个结果。作为《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负责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帆很高兴,也感到欣慰。但他认为结业并不代表该项目已经成熟,只是一个阶段性培训结果。
保护民族文化 心态没有大小之分
“站在这样一个顶尖的舞台上向观众展示布依族山歌,展示民族的魂,我很自豪。”汇报演出结束后,黔西南州册亨县文化馆馆长韦腾荣很激动。
这次培训对韦腾荣来说受益匪浅,授课老师手把手的教,他感动。
从今年4月,贵州大学就开始面向我省布依族地区招收布依山歌学员。此次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龙井歌会为平台的,热爱布依民间文化,能收集整理,演唱推广,具有一定编创能力的布依山歌传承人。
27岁的罗友江是贵阳市青岩古镇新关村人,主要职业是从事布依族传统手工技艺——布依米酒酿造传承的自主创业者。业余时间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向寨子里的老人学习布依族传统手工技艺、布依族古歌、山歌,还喜欢搜集布依族相关的文化资料。有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招录信息,便主动联系项目负责人陈帆。当陈帆带上项目组来到村里招学员的时候,罗友江抱着试试的心态,唱了一首布依族传统古歌,没想到自己会被录取。
“《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可以说是布依族对外宣传和展示自己民族文化风采的一个很高的平台,当我收到项目组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能为布依族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是无比光荣的幸福。”罗友江很高兴。
他告诉记者,培训期间,贵州大学给予20名学员很高的学习待遇,学习条件超乎学员们的想象,授课老师来自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各系优秀教师以及校外专业教师。培训结束后,他将在村里开展布依山歌教学,组织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布依山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
“我始终坚信一句话,能力可以有大小之分,但是为保护布依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心态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之分。”罗友江说。
来自黔西南州兴义市的音乐教师韦瑛赞同罗友江的看法,她觉得该项目在培养来自基层布依山歌传人传承能力的同时,挖掘出很多具有特色的山歌和表演形式。结业后,她将继续扎根在基层,传承和挖掘布依族山歌。
把舞台变成大自然
众所周知,不仅是布依山歌,各少数民族的山歌都是在田野间的环境里产生与传承。要搬上的舞台,如何才能保留原汁原味又能让观众喜爱?
陈帆认为,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艺术不能离开它自身形成的环境。项目组之所以把山歌引进室内、搬上舞台,完全是为了方便学员汇报表演、观众方便欣赏而已。山歌是属于田野的、原生态的艺术。在舞台上,项目组仍然是希望通过舞美设计再现原生态环境,让山歌不离开哺育它的土壤,让观众看到和听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简单归纳一句话,就是把舞台变成大自然,把大自然搬上舞台,将雅的东西变成俗的,俗的东西又蕴藏着雅的东西。
培训期间,项目组安排了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例如,声乐主科课的任课老师在不破坏原生态演唱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员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到自己演唱的价值,认识自己民族原生态的演唱美,并在专业的演唱教育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民族特性美。这是原生态与学院教学的碰撞和交流,通过这种碰撞与交流同时也使学院教学吸收民族因子,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借鉴的过程。
国家一级演员、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海玲,教授的舞台语言与表演课。通过学习,能使学员有别于田野山间环境的舞台上克服紧张,在进行民族文化推广活动和演出时表演更加专业自如,并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为民族原生态作品的舞台化呈现打下表演的基础。
除此之外,项目组开设山歌传承课,邀请龙发兰、龙发英、龙发云、龙发珍、罗世新等布依族民间歌师,进行现场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在国家级课题里也是不常见的,把这些唱了一辈子山歌的民间歌师与高校的教授一起教学,把她们积累了几十年的布依族音乐的财富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布依族后生分享,这样的传承方式与平台使她们感到了自豪,更意识到责任,这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的认可与高度评价。”陈帆说。
民族文化传承 最难是人才缺乏
说起申办《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的初衷。陈帆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唤起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的关注,激发布依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为布依族群众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同时也是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提高青岩镇龙井村歌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了陈帆以外,项目骨干有四人,他们分别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唐昌乔,贵州大学副教授徐开胜、甘瑜、王珊。在此次培训中,项目团队为了尊重事实的客观存在引入学术主持,唐昌乔负责学术指导。一直以来,唐昌乔致力民间艺术研究,项目从申请、落地、发展的方向,他都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指导。
从项目申报到现在汇报演出,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浸透团队成员辛勤的汗水。项目组一行在册亨县偏远布依乡村采风调查时,由于山势陡峭,正在拍摄视频的唐昌乔脚下一滑摔下了山坡,他站起来全然不顾全身的伤痛,边检查相机中的拍摄素材边说到:“这些资料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弄丢了。”
随着项目的结业,唐昌乔觉得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比如山歌的本身进一步的历练,对它传承和二次创作我们还需要进行打磨。另外,它的视觉设计还需要挖掘,比如舞台美术、灯光、视觉设计、网络推广和社会的互动等。
唐昌乔认为民族文化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保持原声态的原汁原味,知道原生态的方法、格式、风格和存在,忠实的记录、抢救和保护。另一条腿是推陈出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都需要适合现代及当代的需求。如果失去了当代的价值感,它本身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下一步,团队将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去做新的传承与创新,加入新的元素,符合国家艺术基金强调的时代性和自我生存能力的要求。世界永远在变,观点也会变,用发展的眼光去来看,要让布依族山歌流传下来,其基础就是要由人喜欢。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保护、传承、原生态记录是指学术,创新、创造是指继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在实施开展中最难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该团队在实施项目时深有感触。他们希望《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项目能够带来两个层面的效果,一个是要在主流文化中引进长期被人忽视、轻视、甚至是蔑视的俗文化,改变主流文化,洋文化的一统江山,为歌坛吹进一股田野的新鲜气息。另一个是通过山歌传人的培养,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让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重新得到认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