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钥匙”——访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陈肖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4浏览次数:1744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 庞爱忠 报道)“百年后我的墓志銘镌刻着:这里长眠着一位贵州大学自己培养的‘磷矿伴生碘工业化回收’技术发明世界第一人!此生无憾”。言语中深情地饱含着他对母校“百年贵大”的感恩和对科研的挚爱。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道,方法是否巧,性价比最高!”一段仿佛“黑猫白猫论”的诙谐话语,道出了他心中科研制胜的“钥匙”。

他调侃地说:“我很失败,作为贵州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冶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冶金领域少有建树。”然而,在磷化工行业中,他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工业化的回收磷矿伴生碘技术的发明第一人。

他诙谐地说:“我很可悲,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然而,他的实验基地和研发团队,都建立在了一线生产企业,深深烙印了他的科研足迹。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陈肖虎念叨更多的是:没有贵州大学就没有“碘回收”,没有“碘回收”就没有陈肖虎……“好多次,为了撑我,学院党委书记将党的组织生活会都挪到了我的现场来开!除了我有智商高、情商高、个子高‘三高’之外,还因为我身后有贵州大学、有基层组织的战友们的支持!”陈肖虎自豪地说。

问题围着需求转,项目跟着问题走,企业带着项目赚,陈肖虎手上握着一把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钥匙”。

一、需求导向:“下一代肥是水溶性肥”

19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起历史上数量最大、管理严格、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此后,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递增,收购量也逐年递增。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托市收购政策也面临重大考验。

粮价逐渐走高,国内粮价是1.2元每斤,从国外进口才8角一斤。陈肖虎意识到:“政府背负着承重的包袱,农民的生产成本和成效间的性价比也不高。”

“粮肥比是问题关键”,降低肥料成本才能降低粮食价格。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陈肖虎说,磷肥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是15年。他对农民使用的化肥进行了科学梳理,从最初使用钙镁磷肥,到后来的重钙(磷酸与磷矿粉的反应产物),再到目前大量生产的磷铵(磷肥),他断定:“肥料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2011年,他在为云天化集团做技术服务时了解到:植物对磷铵的最高吸收率仅30%,实践中一般只能达到20%。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磷肥,按道理应该100%吸收,其余的80%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多年。他了解到,磷酸二氢钾是极好的化学肥料,植物吸收率高达99%以上。

需求就是导向,最近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低成本磷酸二氢钾生产新工艺”以及含磷酸二氢钾的各类专用肥、水溶性肥即将进入产业化研发阶段。

以小麦为例,他发明了一种小麦专用肥料的配制方法,通过检测小麦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各种营养元素的量,然后分析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的比例,采用湿法磷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严格控制反应工艺参数,调节产品中氮、磷、钾的含量符合小麦生长所需,以最小的肥料投入,收获更多的小麦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这一新技术直接合成的各种水溶性专用肥、复合肥,所得的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远高于国家标准,是名副其实的高效复合肥。

2016年是个丰收年,以“低成本磷酸二氢钾生产新工艺”为依托,他申请了123件发明专利。目前,已获授权证书或授权通知书的发明专利达51件,今年年底有望全部获得审核通过。他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等身”专家。

二、问题导向:“学冶金的陈肖虎也能在化工厂弄出个碘回收?”

2015年8月,贵州大学“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技术”转让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合同通过认定登记,转让金额40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让金额的最高纪录。该技术成果的转让,将为企业每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利税3000万元以上,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带来了示范效应。

“碘回收”是陈肖虎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十余年不懈努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已获国家专利授权十多件。项目攻克了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业化生产技术中反应时间过长的“瓶颈”问题,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磷矿伴生极低品位碘资源回收装置。迄今为止,该技术仍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以经济有效工业化从磷矿中回收碘的技术。

“科研要讲性价比!”知识就是力量,学校学的是基础知识,到了工厂则是基础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碘回收”早就有人做过,上世纪80年代,有许多科研机构研究过“碘回收”,其中不乏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高校。但都因磷矿伴生碘的品位太低,没能实现产业化。2004年,曾有一些做过“碘回收”的国内著名高校(其中包括我校)化学、化工专家们听说学冶金的陈教授在做“碘回收”,质疑道:陈肖虎都能弄出碘回收?他研究过化学反应本征动力学吗?言下之意:“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陈肖虎教授如是说。

问题就是导向。磷矿中伴生的碘由于品位低,不仅不能回收利用,还污染环境。化学、化工专家们按经典教科书的方法,使用浓缩浓缩再浓缩的工艺,碘回收成本居高不下。

怎么才能实现工业化回收碘?他说,创新思维很重要,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分析比较各种不同工艺的优劣后,他发现:通过改变碘的物质形态,用稀释后再富集回收的方法,既便捷又高效。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建在了企业里,带领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现场做实验。在极为艰苦的工作条件下,陈肖虎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品位极低的磷矿伴生碘可以成为碘工业的生产原料。首创的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产业化新技术在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磷肥厂成功产业化运用,使极度缺碘的贵州“一夜之间”成为了我国碘资源大省和原料碘供应大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磷矿中工业化回收碘的国家。2012年,此项技术在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龙岩等地规模化推广。过去不能为人所用、污染环境的磷矿伴生碘俨然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宝贵资源。

老问题刚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贵州省科技厅经过调研发现,CPU上使用的高纯钛溅射靶材是一个新的研究难题和热点。这一技术国内没有,国外也只有美国和日本有少数几家企业可以生产,高纯钛的售价高达15万美金/吨(当时约合人民币100万元/吨)。陈肖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高纯度和降低成本。国内没有人做,国外的资料和方法也拿不到。他就从最基本的抓起。

一天,他在阅读碘资料时,发现了这么一句话——“碘是制备高纯金属的原料”,茅塞顿开!不同价位的金属碘化物性质差别非常大,可以依据该规律分离海绵钛中的杂质元素,于是“高纯钛制备新技术”诞生了。通过特殊工艺和装置生成的碘化钛热分解沉积速度快,钛的沉积表面积大,可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

做出了样品,但国内没有技术检测,是否达标,还得依靠国外检测手段。当时一个样品邮寄到美国,仅检测费就要3600元。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给他的89万科研经费花得一分不剩——全部用于建高纯钛制备装置和样品检测。他说:“这次不仅没有项目经费揣口袋,还倒贴了差旅费和研究人员的开支,只要能为企业所用就值了”。

三、项目导向:“是演员就希望能上台表演,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要演好”

树大招风,技多压身。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显示,他获国家授权的专利已达26项,近百余项专利有望今年全部获得授权。由于他的专利都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他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专利技术能够尽早实现产业化。

采访时接完一个电话,他说:“是演员就希望能上台表演,给舞台我就要演好”,这个投资近千万的项目,预定了他未来一个月的行程。

多年来,一个接一个产业化项目的成功产业化实施,项目导向将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研发事业高峰。

作为一名贵州省科技特派员,陈肖虎在铜仁大龙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新的研发团队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项目的研究。

2011年,贵州银星集团董事长赵应黔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开发低汞触媒产品。2014年1月,“高性能低汞触媒”通过了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新触媒在有效降低含汞量的同时,保持了此前的催化效果,为我国“2015年PVC生产全部采用低汞触媒”的国际承诺作出了重大贡献。

“重金属污染资源化防治新技术产业化”是陈肖虎教授领衔,由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银星集团、贵州理工学院合作研发建设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将冶金化工企业产生的含汞尾矿、废渣等重金属污染源进行资源化处置,回收汞用来生产“高性能低汞触媒”,并对废汞触媒进行回收再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成果将过去有色金属生产中污染环境的伴生汞回收后,成为了宝贵的化工原料,使汞资源枯竭的贵州铜仁重新成为新的汞回收和汞制品生产基地。项目实施后,三年新增产值11.5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工艺技术给老国企贵州汞矿破产后的下岗职工带来了安居乐业。

万山汞矿、贵州铝厂、遵义钛厂等曾经是我省支柱产业的国家大型冶金企业,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几十年来的产品都是价格非常低的原汞、原铝和海绵钛,随着资源枯竭、市场不振等因素影响,这些企业已经风光不再。曾担任我省“四个一体化”研究项目之“煤、电、铝一体化”课题研究专家组组长的陈肖虎体会颇深:“市场经济下的国家大型企业只有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才能永续发展。”

作为冶金行业的科技领跑者,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十一大”党代表,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肖虎虽年逾花甲,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业界独领风骚

荣誉于他,就如蓄须,年纪越大,胡须越长,荣誉越多。陈肖虎的研究成果获:2010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中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贵州大学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第十三届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等。

在见诸报端的荣誉外,今年年初,他又迎来了3个“省部级奖”——2015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中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临别时,陈教授再一次地说到:“科研要讲‘性价比’;没有贵州大学就没有碘回收”。回音缭绕:陈教授科技创新成果成功转化的秘籍,离不开他手中的“金钥匙”——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讲“性价比”。

【责任编辑:付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