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孤独真的那么可怕吗?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3浏览次数:29

新闻网讯(记者团  黄蕾瑾 文亮淳 谭璐 张红梅)每个人都曾因孤独而难受。而如今,孤独也在大学校园里流行。据网络数据显示,进入大学两周的新生中,75%的人说他们自开学以来就一直遭受孤独的折磨,超过40%的人说他们的孤独是中等或严重的。由此可见,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存在孤独感是一种普遍行为,孤独感会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种种影响。可能一件日常小事就决定了一个人今后所走的道路。但是,孤独真的那么可怕吗?

【一】 直面孤独:关于孤独的另一种理解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 大学阶段个体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感。如果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建立不成熟,没有建立亲密感,会使得大学生产生孤独感情绪,从而影响人格建立和未来发展。
然而,在哲学、心理学领域,关于“孤独“却有不同的理解。


“有两种孤独。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曾这样理解孤独。

他在《论孤独》中曾这样分析: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自我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孤僻者属于弱者,孤独者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越。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也曾说过,而现代人最大畏惧就是孤独,所以人们愿意弥散自我,融入与他人,依赖他人,服从,当人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丧失是会有一种寂寞,在此,寂寞和孤独时两种相对立的状态,当人们在社会中过度参与,迷失自我时人会感到寂寞空虚,无意义感,而当人在追求自我、自由、成长过程中人又注定感到孤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二和在他的《流浪的梦》中所言:“我所理解的孤独是指在个体生命过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特立独行并具有出色价值理想的精神状态。”孤独并非仅仅是在心情压抑、失恋或无援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空虚和寂寞。孤独的另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状态 ,这样的孤独是高贵的,这样的孤独者也是思想者。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或一个全新的世界。真正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都能自得其乐。
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则在其《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书中指出: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而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它在于我们从怎样的角度看待它、理解它。

【二】你愿意在大学里选择孤独吗?

他们说:"NO!"

吴姣榕(动物科学学院 2011级): 我觉得没有必要。从生理上看,人毕竟属于群居动物;从心理上看,孤独也不利于健康,有人陪伴而行走得更稳更踏实。

郑彤(管理学院 2011级):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选择孤独,除非没有人愿意和你同行。

张华(外国语学院2013级):一个人吃饭、逛街、自习,我觉得如果是我会觉得无聊透顶的,离开了人群自己一个人生活,会很累的,遇到困难没人能够帮自己一把,遇到难过或开心的事也没有人和自己分享,会很难受的。

丹丹(广东韶关学院 2011级):适当孤独是可以,但是完全把自己与社会脱离就过了,毕竟一个人是无法存活的,以后或多或少还是需要与不同的人接触。

他们说:“Yes!”

罗德红(人文学院2011级):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在空间里面认识自己。

张涵(汉语言文学 2011级):我以为,孤独与爱情一样或是甚于爱情,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热爱生命的人常常是会适时选择孤独,并玩味孤独的。虽然寂寞,虽然意难平,依然灿烂守望,依然堪玩味,这对自己,也是一种善待。这么说也许太感性了,正式地讲,孤独是必要的,因为独立行动与思考是获得智慧的前提,所以最好的是,孤独但不孤僻。

邱元鹏(人武学院 2012级):我觉得有,到了大学先要学会独立,提高独立能力,以后才会负责任,有担当,孤独会让自己学到很多,领悟许多,至少你的时间会比不孤独多出一大半,还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快走上梦想的道路。

杨小波(新闻学 2011级 ):有必要,孤独意味着独自看书,独自旅行,意味着安静。只有安静,才能更好地去思考现实寻找灵魂。

容飞(人文学院2011级):“部分喜欢独处的同学,其实应该是不喜欢呆在热闹的地方,可能这样孤独的生活,更适合他们,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三】那些看似孤独的时光背后

大多数人的大学时光里,忙社团、忙兼职,忙恋爱,忙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他们在各种社交圈子里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有那么一群人,却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上课下课,一个人吃饭逛街,一个人上图书馆自习,一个人旅行……

看似形只影单的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

或快乐,或悲伤,或自由,或无奈,或为了梦想而坚持,或只是渴望自由……

【A.享受自由篇】

一人? 一副耳机?一段放空的时光

“有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浮躁,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想放空一下,一个人一副耳机,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必说。”

材料与冶金学院大三的小露是个开朗活泼、爱摄影的女生。曾是班干,又是社团管理干部,有很多朋友,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却乐此不疲。在朋友眼里她在寝室好好呆着的时间绝不会超过半天。可这样的她却喜欢带上耳机,迎着路灯,一圈一圈地逛着安静的校园。

90后的孩子面对掌声,难免会迷失了方向,这时候需要静下来。面对批评,也许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这时也需要静下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空间,享受只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光”。

一人?一个背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所以要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我曾害怕,害怕一个人坐火车,一个人住旅店,一个人走走停停。但当我真的经历过了,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能够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人文学院大二学生杨一凌,大一时买了张硬座的火车票,21小时从贵阳出发去到广州,只为寻一段属于自己的回忆。一凌同学说,若以后有机会她还会继续做“孤独”的背包客。“这段旅程,因为没有朋友,所以明白了朋友的可贵,更加珍惜身边的她们。也因此认识了很多的驴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彩,让我羡慕、向往,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说走就走吧,曾年华还未老去。

一人?一本书?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看书学习,效率很高。现在大学生在朋友,社团上忙昏了头,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我有很明确的目标,知道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

理学院大二的小瑶想考研,经常抱着书进到图书馆。数学专业的她原本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试着认真对待它。”

传统观念认为女生在工科理科上会不如男生,所以她会付出更多,为自己想要的而努力。于是,她每天早上固定六点半起床,去到教室背单词学习,在各种聚餐、会议中抽出一点点时间,去图书馆坐一坐,哪怕看的只是一本杂志。她说:“不仅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给了自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B.个人奋斗篇】

一人?一门语言?一个出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喜欢的东西都会努力花功夫去做,出国就需一门心思准备考试,累是理所应当。虽也有同学和自己一样进行备考,但努力是一个人的事。”

小琴,旅游专业法语方向班的大三学生,去法国留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是要想去法国留学,还有一道坎——法语水平考试。为了去法国,她一个人承受着备考的苦与累,但对小琴来说,这是理所当然。她说:“出国是自己的自愿选择,既然选择,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肯定会督促自己坚持走下去。”

每一天,她都在跟随着老师的教授步伐前进,按老师要求的教材学习,重复地练习听力、口语,单调的学习语法、词汇,却从未让她退缩。因为对法语的喜爱,支撑着她在备考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去法国,就会有最适合自己学习法语的环境。”这一感悟,是小琴从外教身上所领悟的,很多外教来到中国并不会汉语,但待在中国一段时间后,就能从最开始说“你好”,到后来掌握简单对话,“虽说并不流利,但至少我们说话他也听得懂,去法国并不是说我要去那边干什么伟大事业,我最大的期望是能够运用那边的语言环境,来帮助自己学习这门语言。”

一人?一张资格证?一个筹码

“有时候真想放弃,看着室友出门逛街、上网娱乐,而自己却要一个人埋头苦干,真想抛下所有的一切,去享受几天悠闲的日子。但最后我还是选择去自习室备考,不过一点也不后悔,毕竟这些证都将在毕业后为自己增加竞争筹码。”

小冉,一名大三学生,课程虽少,其余时间却因准备各种资格证的考试而填满。每一天,当她做完四六级考试题目,又得花时间看教师资格证教材,接着,又得做驾照科目一的考试资料,围绕这些证,她总是一个人努力准备着。

忙碌的考证生活,让小冉逐渐形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生活。而与室友也逐渐疏离,这让她对考证的坚持有了动摇。“真的很累,有时感觉忙得像个机器人,夜以继日地学,累到麻木。”小冉无奈地说。

现在逐渐进入深秋季节,天黑得早,而小冉一个人去驾校学车。驾校的位置较偏远,来回车程一个小时,而为了安全,她必须得抓紧时间练车,才能赶在天黑之前回校。

父母的要求和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让小冉再次坚定目标。“考驾照是父母要求的,他们也是为了我好才要求我去考,以后得了驾照,去单位上班时,也许还能开上自己的车也是一种幸福了。”说到这,小冉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也是怕挤公交车,才硬着头皮去学的。”

【C.异地恋篇】

一人?一份牵挂?一段相守的异地恋

“异地两年的我们,平时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但校园里恩爱的情侣成双成对的影子,难免会反观一个人的自己。不管怎样,总有一份牵挂,想到远方还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孤独之感也不复存在了。”

小雨是我校大二的学生,每天忙碌于学习和社团的她,常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尽管每天和不同的人接触,处理不同的事,但是小雨发现,当一个人静下来时候,总感到一种孤独感。小雨的男朋友不在贵州,只有在假期的时候两人才能见上一面。平日,煲电话粥、qq、微信成了他们联系感情的方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这些本该是两个人一起的浪漫,成了一个人的生活。

一人?一份孤独?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

甘燕的孤独,是别样的享受。她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马拉松式的爱情。“我会一直等他回来。”她坚定地说。

异地恋的两个人,承受的要比一般情侣多得多。猜忌、疑惑,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维系起来更加不易。

甘燕和男友在一起五年了,五年的时光里,他们聚少离多,高考结束后她继续上学,他入伍从军。军营里的生活是严肃的,过年也不能回家,他只能通过电话向甘燕倾吐着内心的酸楚。一打电话就聊上一两个小时的他们,总是分享着身边的趣事。“就算有多苦,我也不会告诉他,因为要让他在部队里安心。“这位温婉的贵州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泛着泪光。

甘燕说,五年的异地恋,让她已经习惯了没有男友在身边的日子。从高中的青涩,到大学里的自由,充满了太多诱惑,而甘燕却过得井然有序,身边不乏前赴后继的追求者,她一一礼貌回绝。“和朋友一起逛街,参加了一些公益社团,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还是挺丰富的。”甘燕的生活同样精彩。
 
【四】试着享受孤独的时光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是台湾歌手阿桑曾在她的歌曲《叶子》里的一句歌词,却在不经意间触碰了很多人的心。孤独,是人们不可避免的状态,与其陷入孤独的苦闷之中,不如换个角度去看待孤独。或许,从下面的电影、书籍中,你会对孤独有另外一种理解。

【电影】

1.《最后一周》

当你知道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周时,你会怎么做?主人公身患绝症,只剩下一周的生命,他选择了一个人骑着摩托去旅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在忍受着人世间最后的孤独,但是同时他也获得了很多东西。片中的那首插曲《the calendar girl》实在惊艳,第一次听就被深深迷住。

2. 《转山》

根据谢旺霖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真人真事为蓝本。 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电影,更是一次关于自由、成长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出发和改变的理由,青春、酷劲儿十足、以及自由和释放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3.《迷失东京》

这是最好的讲诉孤独的电影,从头到尾,电影都透着一丝丝的凉意与绝望。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虽然他们有家庭,他们过着稳定的生活。但是命运的安排,让两个人在东京相遇,于是开始了一段孤独的旅程。他们一起在东京通宵K歌,一起吃饭,一起做任何事,一起睡觉。一种介于大叔与萝莉,与真正的友情之间的爱情。最后总归要回归现实。他们在东京相遇,也在东京分离。回归各自的家庭。片中的东京只是一个符号,不是因为东京才会孤独,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

书籍

关于孤独的书有很多,也许就像蒋勋说的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无法避免孤独。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与自己相处,然后才是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1.《瓦尔登湖》   [美]亨利·戴维·梭罗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一个人的书,只有在你的心真正安静下来以后,才适合去阅读的书。”《瓦尔登湖》的译者之一徐迟要说,梭罗说:“只要是在自然界里的人的五官,不会因为寂寞而感到极度失落和忧伤”。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里,梭罗用优美的文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他远离人群,与自然独处,这是另一番孤独的体验。

2.《孤独六讲》  蒋勋

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3.《十一种孤独》[美]理查德·耶兹

笔者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4.《一个人住第5年》 [日]高木直子

刚开始一个人住时,也曾有过“想把房间弄得很可爱…”“想过着时髦优雅的生活…”“希望每天过得快快乐乐地”之类的许多梦想与理想,但实际住了一段日子之后,终究还是以生活为最优先的考虑。 一个人住的生活,有自由惬意,也有寂寞无奈,也有胆战心惊,但是,这都是丰富的经历:寒酸简单的冷冻饭就可以果腹、在超市里只钟爱打折的商品、精打细算想要成为有钱人、看了恐怖片的夜晚被吓得半死、回到家开始全面搜刮扫荡、拙劣防盗反使草木皆兵……一连串故事让你笑着流泪、感动!

5.《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对生命与死亡、苦难与拯救等永恒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注定是艰难而孤独的,在如今充满喧嚣的世界,尤为不合时宜。但作者坚信,世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结语】

生活,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这一群人的生活态度,不一定是你所赞同的,但却是充满勇气的。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他们愿意并敢于选择一个人,独自思考,回归自己。

                                                                                                                   (责任编辑:夏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