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14-06-12 浏览次数: 1238

 

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规定

(黔府办发〔200931)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二)保证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
    (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四)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
    (五)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六)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七)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八)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九)按规定委托和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安全助理工程师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十一)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
    (十二)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十三)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
    (十四)需经安全行政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应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
    (十五)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
    (十六)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十七)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十八)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十九)按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十)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援;
    (二十一)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二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
    (四)定期研究安全生产问题,向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五)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监控、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七)及时、准确、完整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救援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改制、破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等产权变动期间,产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要保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并在转让协议中有明确的约定。
    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果。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与其营业执照、资质有关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要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发包单位对承包单位资质进行审查,并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事项;督促租赁单位建立健全分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上述承包、租赁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发包或者出租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章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三)车间、班组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四)其他岗位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涵盖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并结合实际,适时修订。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二)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
    (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五)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六)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八)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
    (九)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
    (十)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
    (十一)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十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三)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保障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教育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和严格遵守。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要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一)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危险物品的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
    (二)除本条(一)项之外的其他非高危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600人以上的。
    第十四条 非高危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不足600人的,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管理,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决策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协助决策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组织制定本单位年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进行考核;
    (三)参与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具体实施或者督促相关部门落实;
    (四)组织制订或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组织参加现场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负责组织或者督促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汇报;
    (六)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工作,负责审查承包、承租单位相关资质、证照和资料;
    (七)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职业中毒的预防工作和职业病的防治措施;
    (八)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
    (九)按规定监督或者及时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有关部门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带和使用;
    (十)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进行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并监督执行; 
    (十一)本单位确定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必要的条件。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得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

    第五章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在每年初制定本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要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依据有关规定列支。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每年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主要包括新员工上岗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脱岗和转岗员工上岗前的专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再教育培训等。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要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培训情况要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记录卡,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签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应经专门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由有关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
    第二十条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及岗位操作技能;
    (四)安全设备、设施、工具、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和保管知识;
    (五)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措施、自救互救知识;
    (六)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及启示;
    (七)其他要具备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安全生产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新招用人员上岗前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

    第六章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确保本单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投入要纳入本单位全年的经费预算。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道路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户核算,每年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要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道路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存储、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井下从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缴纳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 
    (二)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 
    (三)需要报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在报批时,要同时报送安全设施设计文件; 
    (四)建设项目施工的单位应严格按照安全设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 
    (五)在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对安全设施进行调试和考核,并对其效果作出评价; 
    (六)建设项目预验收时,应同时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 
    (七)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六条  矿山建设项目、用于生产或者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使用危险化学品为生产原料和设备设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等高风险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要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项目建设前和竣工后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并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项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总体竣工验收,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及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与技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不断改善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储存区域之间要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和仓库周边的安全防护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与员工宿舍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要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封闭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堵塞员工宿舍的安全出口。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对安全设施、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要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                      
    第七章  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需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后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要依法申请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在取得行政许可后不得降低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行业安全标准化达标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岗位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使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变为从业人员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岗位操作的自觉行为。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第三十五条  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二)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三)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是否处于安全作业状态;
    (四)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五)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和熟练使用;
    (七)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
    (八)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
    (九)危险源的检测监控情况;
    (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完善、演练;
    (十一)其他要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在各生产班组设立安全员,在班组长的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做好下列工作:
    (一)对本组人员进行日常安全生产教育;
    (二)督促本组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
    (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四)对发现的不安全情况及时报告;
    (五)参加事故的分析和研究,协助落实事故的防范措施。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现场动态监控,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要至少每半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发现事故隐患的,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难以立即消除的,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报告和治理。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或进入其他受限空间等危险作业时,要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危险作业人员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现场管理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第四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要符合有关规定并负责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资质进行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生产经营单位与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应协调配合、责任落实。
    第四十一条  承包项目、工程及租用场所、设备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照,主动接受和配合发包、出租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监督和管理。 
    第四十二条  发包、出租单位与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承包、租赁合同,要包括以下安全生产内容:
    (一)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 
    (二)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管理内容; 
    (三)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四)对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经济赔偿等事故善后处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安全生产事项涉及有关资金安排的约定;
    (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配合调查处理等作出规定; 
    (六)其他要规定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引导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拒绝违章作业;组织、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学习,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生产经营单位的有关组织等要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弘扬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接受工会的监督,为工会依法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工会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
    第四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逐级、逐层次、逐岗位与从业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对完成岗位责任目标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完不成岗位责任目标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八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
    第四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做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实际,对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熟悉紧急情况下要采取的应急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第四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要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没有条件建立应急救援机构的,要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应急救援组织在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时,要吸纳与其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的生产经营单位参加。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要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要在规定时限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十一条 报告事故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要报告的情况。
    第五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保障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五十三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妥善处理事故的善后工作。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机构要根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安全生产督查管理职责,按照《贵州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规定》有关规定和各自职责分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排除等预防基础工作,强化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动态监管,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责任。
    第五十五条 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应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存在重特大事故隐患且未按期整改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停产整顿,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在生产经营单位改制、破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等产权变动、主要负责人变更期间,控制变更、变动实际进程的原监管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共同督促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对双方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有关文件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认真审查,发现未按规定约定有关事项的,应责令补充相关内容。
    第五十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职责的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事项。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予以许可。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要立即予以取缔。对已经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一切从事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指对本单位生产经营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负责人。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主体所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
    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制生产经营单位行为的人。
    第五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适用本规定。
    第五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条  本规定由省安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关闭该页面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