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末虽小,积久成山显真章;
步履稍缓,行而不辍志千里。
人物名片
李梦丽,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优秀毕业生。
荣誉奖项
国家级:
2023年1月获第十九届“华为杯”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2022年7月获第十四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2021年12月获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省级:
2023年11月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贵州省二等奖;
2023年11月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展示活动一等奖。
李梦丽读研期间的部分获奖证书
科研情况
1.灾害场景下基于 MADRL 的信息收集无人机部署与节点能效优化,计算机应用研究,2024.01;第一作者,北大中文核心;
2.灾害应急场景下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任务卸载策略,计算机应用研究,2023.12;第三作者,北大中文核心;
3.一种灾害场景下改进的地面传感器节点聚类算法,2023.08公开;第一作者,国家发明专利(实审阶段);
4.一种无人机辅助信息收集应急通信方法及系统,2023.12公开;第二作者(导师第一),国家发明专利(实审阶段)。
脚踏实地,莫问前程
在谈及获得荣誉的关键性因素时,李梦丽坦言道:“我取得这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是‘去功利性’,我认为参加比赛最重要的是享受学习和获得知识,而不应过于看重最终的结果。追逐梦想的路途里,我很少去想应该获得什么,而是坚信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并且会在每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乐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当中,喧嚣与浮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大家很容易受到功利性价值观所驱使,获奖、评优似乎成了生活与学习的主旋律。《诫子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李梦丽工作后重返校园获得的新认知,也是新启迪:学习阶段应从“目标导向”转向“任务导向”,从“我应该得到什么”变为“我如何做好这件事”,或许能够让我们在略显浮躁的内卷社会静下来,活在当下,享受过程,宁静致远。当然,在奋斗的乐章中,“行动”尤为重要,李梦丽说:“当决定做一件事,我会拼尽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行而不辍,不弃微末,终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想,全是问题;做,终有答案
人生路上总会面临众多选择题,有人因为害怕失败选择固步自封,有人在不
畏艰难中选择了行动。前者被未知的恐惧所支配,在畏畏缩缩中蹉跎岁月,错失体验人生的机会,后者在坚定与多次尝试中积攒成长的经验,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道关于“人生”的选择题里,李梦丽坚定地选择了“行动”这一选项。李梦丽说:“2021年我和我的小伙伴第一次参加‘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我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参加过建模比赛,我们真的可以做得到吗?但是既然决定了,大家都坚定地选择继续!备赛期间,图书馆成了‘常驻地’,每天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时间,从开馆到闭馆,从清晨到夜晚,我们就这样每天坚持着。”最终,李梦丽和团队其他成员以奋斗为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想,全是问题;做,终有答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漫漫研途路与其纠结“春华”是否会“秋实”,付出能否带来收获,不如脚踏实地埋头干,奋楫笃行勇攀峰,探索未知边界。“当然,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我导师的支持。王霄老师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他不遗余力地指导我的学习,常在关键时刻为项目出谋划策,在我迷茫自卑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我受益匪浅,进而也有了能把事情做好的勇气和信心。”导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他们的深厚学识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激励着学生们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李梦丽与参赛小伙伴的合照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李梦丽的研究生生活实际上就是三点一线,寝室、图书馆、食堂。她每日与清晨的朝霞约定在阅湖畔相见,伴随朗朗书声开启了重复却又颇具意义的一天。“为什么这么努力?在看完余华老师所著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后我深有感触,深知比我优秀的人都还比我努力,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人生拥有很多种可能,“及时行乐”是一种,“努力攀登”也是一种,在本该努力的年纪,应当一往无前,大胆的尝试,因为没有哪一天的你比今天的你更年轻。
李梦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李梦丽最质朴的感言。青春正当奋斗时,请在应当努力的时代全力以赴,勇攀高峰,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感受长风浩荡。在山之巅俯瞰来时路,感叹自我的蜕变。
图片:摄影部汪思含 赵艺
文字:新闻部卢思羽
编辑:编辑部袁鑫宇
责编:王骁 蒋静菡
审校:张筱慧
编审: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