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子风采

“弘扬五四精神·研习五九讲话”征文比赛优秀作品赏析——《传承五四精神 挺起中华脊梁》

发布者:站点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18浏览次数:16

传承五四精神 挺起中华脊梁


一等奖作品  音乐学院  李书吟


1919年,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德先生”、“赛先生”指引下,叩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时隔百年,救民族于危亡,解百姓于倒悬的呐喊声依然清晰地在耳畔回荡,蓬勃的青春朝气、恢宏的赤子爱国心依然让人从心底折服,肃然起敬。


傅斯年、邓中夏、闻一多、瞿秋白、郑振铎、周恩来……他们是千千万万参加运动的学生代表,他们同我一般的年岁,当我还在象牙塔中求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用无悔的青春捍卫国家尊严,用稚嫩的臂膀扛起民族福祉。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充满了心系国家的责任与担当,示威游行、集体罢课,展示了不畏强权的铁骨铮铮。泱泱中华何其不幸,被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百年,泱泱中华又何其有幸,哺育了这群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青年,在风雨飘摇中不断奔走呐喊;泱泱华夏多么脆弱,在坚船利炮面前割地赔款,泱泱华夏又是多么坚强,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在变法图强、斗争革命、流血牺牲中传承着爱国忠魂。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用生命的抗争书写的“五四精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用无悔的青春诠释它,又在用各自的方式丰富着它的内涵:五六十年代的钻井“铁人”王进喜、70年代的“两弹元勋”邓稼先、80年代的干部楷模孔繁森……他们用一腔报国热血书写无悔青春!


悠悠百载,溪山如黛,秉承“五四精神”的贵大党员如汩汩清泉,浸润神州。从山区支教到抗震、抗旱救灾,这其中不乏年轻共产党员的身影,坚守着“听党指挥,敢打必胜”的人生信仰,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贫困山区,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秉承着“直面困难,服务奉献”的担当精神,贵州大学40名国防生徒手清理废墟,为了生命,在频繁的余震和暴雨中与时间赛跑;坚定着“学以致用,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贵大“科技支农”的志愿者们投身抗旱救灾第一线,了解旱情提出对策,用知识书写贵大人的“风调雨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实际行动响应着习总书记“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号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百年来,贵大人秉承着“坚毅笃实”的校训,孜孜不倦的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数十载,贵大人用“博学笃行”追求着“明德至善”,用“见贤思齐”践行着“明道济世”,肩负起强国富民、固本兴邦的重任和使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阶梯,一步步实现着青春梦、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年轻人,“搞好我们这一代该干好的事情,尽我们的责任。……做中华民族的脊梁”。身处“十二五”开局之年,肩负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如何践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个人成长成才的小目标与祖国兴旺发展的大目标有机结合,我认为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描述书法技法的一句话,切中了要害,即“意之所向,心之所往,力之所及,神之所聚,毅之所达,利之所在”。


意之所向谓之志。青年人要做到立志向、有志气,要有成长成才、奋发有为的志向,勇敢拼搏、不弱于人的志气。身为一名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在校学生,实现我的艺术梦想是我人生的主旋律,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每一份努力则是这其中的点点音符。


思想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咀嚼、含咏古代先哲睿智思想的同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立志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行动上,开拓视野,加强知识积累,从书本中学原理,从实践中悟方法,从经验中明得失。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大学期间我在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为自己的梦想默默积蓄力量。


心之所往当守正。“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立身行事尤其要做到“直道而行”,面对成长路上的烦恼与压力,不怨天,不尤人,少一些牢骚抱怨,多一些努力拼搏,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还记得在自己的中学时期,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也为了增长见识,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名了当时校文艺晚会主持人。当时的我面对舞台十分胆怯,既怕在众目睽睽之下丢脸,又担心辜负老师同学们对我的殷殷期望。可是我没有选择退缩,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校园的操场上练习基本功,背诵主持稿,身边不时跑过一些晨练的同学,他们之中有些会投我以异样的目光,因为在一些背诵英语的同学之间,我显得有些特别。可是久而久之,我竟不再在意,我朗读的声音,一天比一天响亮,我背诵的主持词,一天比一天熟练,我对语气和节奏的把握,也越来越自如。记得晚会当天,我以熟练的语言和流畅的表达及大方的举止赢得了老师同学的交口称赞,努力与汗水终于没有白费。


力之所及要奉献。我们不能以自己尚未踏入职场为借口,逃避责任,贪图享乐,要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舍我其谁、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做实践中的热心人。试问一个不愿意回馈社会,回报他人的人,怎么可能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呢?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贫困地区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重庆市合川区荣军疗养院及南屏敬老院,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力回报社会对我的培养与教育。


神之所聚在专注。遇事处之泰然,顺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真诚的面对所有困难和考验。考研,对我而言是一条较难走的路,需要太多的专注和努力。备考的日子,每天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曾让我身心俱疲,长期的奋战之后迎来的不是势如破竹的进步而是日趋缓慢的前进速度,在大考来临前的一个月我遇到了备考的瓶颈期,无论怎么刻苦的努力,无论怎样耗尽心力的付出,竟都毫无进展,对自己的奋斗产生了怀疑。那时候,对梦想的渴望与专注成为我前进的唯一动力,让我不再彷徨失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备考,终于在大考前突破了瓶颈,顺利考入了我心驰神往的贵州大学。


毅之所达贵坚持。党的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有干事创业的激情,但毕竟阅历尚浅,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远大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知门外有风尘”。一阶段有一阶段之目的,一日有一日的进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时时刻刻自省,不断锤炼提高自己,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脚踏实地把成长的路走稳走实。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一直以梦想为航向,不断为之努力。在生活中,严格的作息、规律的运动规范了我的习惯,也磨练了我的意志。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我尽量多的涉猎文学、影视、音乐等领域,潜心钻研各个艺术门类的共通之处,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此外,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摄影与绘画让我感受到广阔和细微之间的美感,主持和演讲让我感受到语言交流的魅力,学校会议、讲座举办等活动的策划及文稿撰写则提高了我的组织创新能力增长了我对生活的体味。


利之所在,当与天地参!让我们用青春的朝气传承“五四”的精神,用青春的热忱塑造中国的脊梁,用青春的奋斗开创少年的中国。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




编辑:边霄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