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群智能出行监护系统”是一款由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宇红、张荣芬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设计的一款多功能智能导盲产品,是一个兼具辅助出行以及远程监护的视障人群智能出行监护系统,旨在解决视障人群出行困难问题。
自竞赛启动报名以来,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宇红、张荣芬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获得“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技术赛全国二等奖、西南赛区一等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西南赛区三等奖。刘宇红老师荣获西南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同时,因本次竞赛成绩突出,大数据学院“芯联芯”团队还摘得了本届“研电赛”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参赛作品简介
(参赛作品海报)
团队获奖证书
团队,来自于不言自明的默契
所谓团队竞赛,团队是绕不开的话题。好的团队需要有凝聚力,需要有负责不同职责的成员,也需要有关键时候能够指明方向、一锤定音的人。刘宇红、张荣芬两位指导老师谈到对于竞赛小组的看法时说到:“我们小组氛围非常融洽,平日里组内都充满了欢乐,工作时大家又十分谨慎认真,所以大家的工作就开展得更加顺利一些。”李宽队长在一旁笑笑说到:“在讨论时大家会激情发言、各抒己见,有时候会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更多的还是意见达成以后的欢声笑语,在你来我往当中我们感情反而变得更加深厚。”当问到团队组建的历程,队长李宽说:“团队的组建更多的是一种同出师门的默契,首先组队的邀请由杨双、刘昕斐两位师弟发出,我来负责拟定项目初步方案,后边再结合团队成员各自强项进行细化分工。”
(采访进行时)
(小组讨论)
选题,根源于从面到点的聚焦
创新竞赛,选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谈及选题时候的出发点时,指导老师刘宇红教授说“这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之前我们组也做了医疗康养方面的项目去参加比赛也获得了很好的名次,这次的产品一方面是根据先前我们积累的大赛经验,实现了从面到点的聚焦,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痛点问题:视障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低,但是现阶段我们的盲道建设和维护等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给他们带来出行的便利,这也启发了我们团队产生了这么一个最初的创意点出来。”
给特殊人群以关注,哪怕现在迈出的是艰难的一小步,也可能会给后来人以启发,走得多了,终有一天能够实现巨大的跨越。我们也了解到,在两位老师团队当中的其他人,大都是有一定工作经历之后才过来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的经历让他们能够对一些社会现象观察得更加地透彻。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将所学应用于解决所观察到的社会难点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提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的一个具体体现。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上,刘教授的团队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了部分的回答。
(中:刘宇红老师 右:张荣芬老师)
获奖,归功于愈挫愈勇的坚持
从创意的提出到产品的落地,从初赛到全国总决赛,一路以来大家克服困难、过关斩将。当问及团队最终能够获奖的原因,团队成员杨双说:“这次参赛我们团队利用了实验室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丰富的嵌入式开发经验,另一方面是持续优化的深度学习算法,这也是我们作品最核心的竞争力。”鲁鑫鑫同学补充说道:“也很感谢两位老师给予的帮助,没有老师们的支持我们是没办法顺利完成比赛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多次遇到瓶颈,有时候想尽一切办法依旧无法排查出原因,最终还是刘老师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两位老师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视野真的是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每次项目进展不下去的时候总会跑到东校区找老师们聊天,聊完天总会茅塞顿开。在不断的试错与纠正错误之后,我们最终站在了最高的舞台,正因为这种愈挫愈勇的坚持,让我们获得了最后的奖项。
(团队成员接受采访)
一个融洽氛围的课题组,能让大家学习起来动力满满,激情满满,这种温馨与归属感或许是研究生生涯中,最珍贵、最难忘、最抚人心的美好幸福吧!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在失败又爬起的坚持之后,我们定能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赛事简介-
“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的研究生创新竞赛。第十七届“研电赛”于2022年3月正式开赛,本届赛事共有来自三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824支队伍成功报名参赛。经过八大分赛区筛选,一共有427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2022年9月25日,第十七届“研电赛”全国总决赛评审工作圆满完成。
文字:新闻部杨光勇
采访:栏目部罗胜宝 刘广琴
图片:摄影部娄亮 杨振清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李宽
编辑:编辑部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