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开讲公共管理学院“格致”讲堂

发布者:研究生管理工作处发布时间:2018-05-05浏览次数:11

2018年5月3日9:30-11:3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刘少杰教授在西校区雅正楼517室进行了题为《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感性选择》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马良灿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少杰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叫做符号价值消费,让同学们了解到符号价值消费的含义。其内容包括符号价值消费由鲍德里亚提出,目的是彰显与别人的差别,同时使用价值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功用。随后,他讲到符号价值消费的物质生活基础是丰盛社会。符号价值以告别匮乏时代,进入丰盛时代为基础。同时提到,物质生活资料转为丰盛甚至剩余,物品使用价值消费的宽裕性与次要性。在讲授中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比如说现今社会并非是物质生活资料不够,而是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又如刘教授举例说最典型的符号价值消费:破洞牛仔服,具有一定的符号价值意义。






然后,刘教授提到符号价值消费的文化基础,即视觉文化,他讲到以下几点。视觉文化替代文字文化占据统治地位;视觉文化是影像文化,扩展和提升了想象思维的视野和地位;视觉文化传播和刺激对符号价值的追求,符号价值消费本身也是视觉文化的重要体现。这里他举了山东报业集团的例子,视觉文化在替代着文字文化,对于报纸来说,报纸越来越生动,图片更多,这种趋势以后也会越加明显。又如,商品销售更加注重产品包装。这既是一种消费行为,又是一种市场导向。
       “社会生活化既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联系,也强化了个体意识。既淹没了个性存在,也刺激了个体表现自己存在的要求”,刘教授引用福山的话这样说道。他阐述了符号价值消费的信息化基础:网络社会。网络交流中的表现思维值得人们关注,刘教授在此推荐了福山的著作《大分裂》,以生动的例子阐述了人们由于工作方式变化引起行为方式变化,最后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刘教授同时阐明互联网越发展,符号价值消费发展越迅速的观点。








接下来,刘教授重点讲述了中国网络社会的深刻变迁,包括以下4点:(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2)缺场交往的迅速发展;(3)传递经验的地位提升;(4)海量信息的复杂效应。在讲述这几点的过程中,刘教授重点讲解了吉登斯的传递经验理论,即通过传递经验来认识社会。他列举了埃及开罗两万人游行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的例子来向同学们介绍这个理论。紧接着,刘教授介绍了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意识活动,包括使用价值中的理性计算和逻辑推论、理性选择在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淡化与失效、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感性思维与形象追求。在讲述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感性思维与形象追求这一点时,刘教授用鲍德里亚的一句话结尾。即符号价值的形象性、外观性和不可计算性,规定了理性选择对之无效。
       最后,刘教授提到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感性选择,这也是本次讲座最为核心的内容,听者无比受益。他讲到感性选择的本质特点:由感性意识活动支配的选择行为,感性选择是在与理性选择的区别中界定的。他提到感性秩序论、知觉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关于感性选择的论述,刘教授用哈耶克的感性行为与感性秩序论以及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我们做了理论阐述,同时举了我国计划生育的实例。在讲座的最后,刘教授讲到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符号价值消费与感性选择。为我们讲述了追求符号价值与感性选择的深厚根基。经由巫史文化、象形文字、家族制度、熟悉关系化育而成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刘教授还讲述了在当今中国,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网络化和影视文化以及富裕生活和不平衡发展对符号价值消费的激励与推动。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很多同学在现场都作了笔记以及拍摄了刘教授讲演的幻灯片。在刘少杰教授精彩的讲座内容结束后,台下听众踊跃提问,刘教授也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通过这次讲座,17级政治学研究生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讲座不仅学习了什么叫做符号价值消费,而且对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符号价值消费的影响有了更深的领悟。更重要的是,在讲座中所学到的关于符号价值消费的理论能够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对于我们的学术生涯也颇有益处。



文字 | 杜燕、钱品文

图片 | 罗铄

编辑 | 边霄翔

审校 | 李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