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11-10-01 浏览次数: 634
       1.背景简介
      为了创建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地方大学,为适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需要,1987年,由已故我国著名林学家、造林学专家周政贤教授创建了“造林生态”研究室, 同年经贵州省编委批准,定名为“贵州农学院造林生态研究室”,隶属贵州农学院。1997年由于原贵州大学和贵州农学院合并,该研究室更名为“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室”。2003年,学校为了整合研究资源和加强对研究机构的管理,又将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室更名为“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该所现由丁贵杰负责。
成立造林生态研究所目的是:希望以其为核心,能够吸引更多的造林学和生态学等方面专家学者,围绕共同目标,在统一组织协调下,结合南方山区特点和贵州实际及特色,以及自身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实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攻关研究。同时,为大家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指导思想是: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以特色求优势,以应用基础和关键实用技术研究为主体,突出研究的实用性、先进性,强化科学研究要为社会和生产服务,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坚持特色方向,弘扬优势领域。
      2.研究队伍
      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现由丁贵杰教授负责。本研究所(室)一直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除研究所(室)拥有的固定人员外,基本是上以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为联系纽带,吸引校内外科研人员参加研究。
为扩大本所的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水平,经学校同意,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如下4名本学科著名专家。
蒋有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张守功:中国林科院院长、首席科学家,863、973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李吉跃: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陈 训:贵州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主要研究方向
      ⑴ 南方山地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立足贵州高原,面向广大南方山地,以适宜在南方山地发展的我国主要工业用材树种马尾松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顾杉木等树种。将地质地貌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等基础研究与造林、经营等实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进行森林培育的理论、丰产机理及技术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南方山地山地速生丰产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等研究方向。
      ⑵ 林木栽培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将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及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与造林、经营等应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栽培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这一研究方向。
本方向应用实验生态、生理生态及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树木生理学、栽培生理生态、植物营养、植物化感作用、根际微生物、丰产机理、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
       ⑶ 种苗繁育与生物技术
      本方向以马尾松、杜鹃及经济和药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托国家和贵州省各类科研课题,采用多种手段,开展种苗繁育的系统研究。
      ⑷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本方向,将生态学、生理学、喀斯特学等应用基础研究与造林、营林实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这一研究方向。
      ⑸ 森林健康及功能评价
     4.科学研究
     自研究所(室)成立以来,先后主持科承担了50多项各类科研科研课题,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支撑)及成果转化等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教育部各类科研课题3项、贵州省重大专项、重点科技攻关及种类基金课题10多项、以及中科院“西部之光”等课题,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800多万元,其中在研经费800多万元。多项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以。
     5.科研成果获奖及应用情况
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叁等奖3项;国家林业部(局)壹等奖1项、贰等奖4项、叁等奖2项;贵州省贰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贰等奖1项;贵州省首届青年科技大会科技一等奖1项,林业部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4项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重点推广计划,成果在南方8个省区推广应用达500多万亩,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人工林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出版学术著作及发表论文情况
      先后主编或编著出版了《中国森林》、《贵州森林》、《中国马尾松》、《马尾松纸浆材林培育与利用》、《中国杜促》、《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雷公山科学考察集》、《梵净山研究》、《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朱家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等著作,出版《马尾松研究》论文专集4部。研究团队在《林业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科学通报》、《环境学报》、《林业科学研究》,以及国外Transgenic Research、Phytochemistry等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7.人才培养情况
     本研究所研究团队人员,分别在森林培育学博士点,森林培育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以及农业推广学专业硕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建立以来,已招收16届研究生,已培养30多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1名(含2008年入学)。已毕业研究生报考博士研究生录取率在70%以上。可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8.人才培养情况
     本研究所研究团队人员,分别在森林培育学博士点,森林培育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以及农业推广学专业硕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建立以来,已招收16届研究生,已培养30多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1名(含2008年入学)。已毕业研究生报考博士研究生录取率在70%以上。可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