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贵州大学青年跨越百年的红色传承
发布人:org  发布时间:2022-02-11   动态浏览次数:275

贵大博士村长团队2021年暑期在息烽县大洪村下乡服务

在贵州大学(以下简称“贵大”)档案馆,溪山融媒中心的同学们沉浸在领读同学朗诵的冷少农家书中。大三的杨同学说:“冷少农是我们贵大的校友,他为国为民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贵大人学习,他是历史更是榜样,是我们认真感悟的历史,是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

而在贵大西校区的小剧场,一场由贵大师生自编自演的诗剧《征程》正在上演,诗剧紧扣奋斗主题,用优美的诗情诗韵,描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奋战在贵州省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林青、黄大发、南仁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生动情景。

“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的一员,他们苦干实干认真干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预备党员,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力前行的能量和动力,为祖国努力,为祖国奋斗。”预备党员叶同学说。

除了鼓励同学们用表演的形式体会红色历史,贵州大学还举办了“百年立德树人·十年感恩奋进”贵州大学第五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等思想交流活动,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互动性强的讨论辩论和故事分享,让学校广大青年学子在讨论中、在思想碰撞中感悟伟大精神。

这些只是贵州大学将党史学习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贵州大学以“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为主题,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青年之声讲青年感悟

“尽量展现所有人的感受,尽量把所有人都动员起来”,作为组织者之一,张同学觉得这是“青马‘论·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与讲座单向接收的模式不同,思辨与讨论加深了同学们对党史的理解和对榜样的认同,进而收获“沉浸式”体验。有些同学刚开始只是负责协调纪律,通常默默地站在后排,参加了几期后也开始坐到前面,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目前,“青马‘论·谈’”共开展18期,直接和间接参与的学生达3000多人次。参与者大部分是大一新生,他们刚进校园,在思想和未来规划上难免会有迷茫。“青马‘论·谈’”邀请优秀党员代表、保研学长学姐作为引路人,帮助他们在正确的航道上扬帆起航。

2021年以来,贵州大学以“榜样”为视角切入价值观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通过“学、讲、演、做”四个维度实现榜样育人对学生全感官的调动,让青年学子在自我表达中感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选择讲述冷少农烈士的故事,是因为他是贵州大学校友,更因为他为国为民的精神。”黄同学参加了贵州大学阳明学院举办第四届“英模再现”比赛,和他一起参赛的还有2000多名学院同学,他们用小品、诗歌、歌舞剧、话剧、皮影戏等艺术形式“重现”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故事,传递信仰和榜样的精神力量,在时空交错中与英雄人物实现精神“对话”。

大四的姚同学加入大学生宣讲团后,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2021年夏天,她到独山县采访74岁的烈士遗孀田锦平,老人在一排老照片前讲述丈夫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的英勇事迹。老人从不后悔支持丈夫的决定,在孙子入伍参军时,她笑着对孙子说:“不要害怕,好好当兵,继承爷爷的事业。”姚同学被老人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她把这段经历写进讲稿。她记得,在宣讲中模仿老人说话时,台下不少听众眼眶都含着泪。

姚同学相信,这种“我口诉我心”的宣讲方式能够“温和地影响世界”。2021年7月,姚同学和其他同学去澳门参加“海峡两岸‘民族心·中华情’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饭桌上,他们讲起100多年前的青年人如何建立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探索发展道路,来自港澳的青年听得很认真,“因为我们都是身处同一时代的青年,我们嘴中讲出的故事,他们都很愿意听。”

除了校内宣讲,宣讲团结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主题宣讲进社区、进车间、进田间地头,目前已开展宣讲441场次,覆盖师生2.6万余人次,间接覆盖受众3.4万余人次。

手段创新永远在路上

2021年5月,由贵州大学原创视频《诵读红色家书 传承英烈精神 奏响青春赞歌》获评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优秀”原创内容。这是贵州大学在打造多媒体矩阵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手段制作出的内容之一。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大屏幕和广播,中宣部学习强国贵大号、央视频号、人民网贵大频道、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形成校内媒体齐发声的党史学习大格局。

参与运营的溪山融媒体中心的梁同学认为“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内容风格,我们会根据各自平台的需要,以党史内容为遵循,寻找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制作视频或文字、或图片,这样能让广大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和互动。”

除此之外,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师生选择用自己的笔触传承红色基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展上,140余件作品再现了党的百年历程中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历史事实,展出作品类型包括国画、油画、雕塑、书法、剪纸、蜡染、艺术设计、动画视频等,总体呈现出风格多样、技法丰富,有传统与现代的兼顾交织,将红色精神厚植其中。

“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让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既让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又让党史学习教育润物无声。”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多种丰富多样的实践类活动让青年人沉浸式感悟时代使命。2021年有约200名师生参加了《传承红色基因贵州省中共党史重要会议会址模型制作》主题活动,他们以苟坝会议等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苟坝村、土城古镇等地的红色会议旧址为蓝本制作缩尺模型,将党史知识与红色会址相结合,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重温红色史实。

除了表达方式上不断创新,贵州大学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同样注重地理文化的贴近性,既讲“普通话”,又讲“贵州话”,让身边红色资源“活”起来,用好贵州本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旧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国家红色基因库,让贵州师生获得了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

2021年6月,贵州大学就把四渡赤水纪念馆“搬”进课堂,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杨越向学生们讲述了《铁血女战士——吴富莲》《血战雄关 独腿虎将钟赤兵》《永远的女红军》等感人故事。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

“大地的绿,天空的蓝,都不及你鲜艳的红。”贵州大学学生为党的生日写下的“三行情诗”质朴动人。对于00后而言,他们更乐于去表达对于党和国家的情感,并将这股情感落实在行动中。

“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的长征路”,博士三年级的高同学这样解读自己的使命。在2017年,还是研究生二年级的他参加了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队,那是他第一次走进贵州农村。当他走过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盘山公路,看到留守儿童一张张求知的脸,他希望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能握紧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接力棒。2017年,贵州大学正式启动实施“博士村长”计划,组织优秀硕博生深入到贵州省46个县开展科技、产业、教育和文化扶贫工作。高同学义无反顾地报了名,“我们把论文写在了贵州大地,将科研做在了田间地头”。

地球化学专业的高同学主要负责采集当地农业土壤样本,分析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是否超标,再给出有关当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的建议。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在食用菌产业队、茶产业队、生态渔业队等14个队伍中贡献着青春力量。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贵州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博士村长”一百多人的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转发着喜讯、相互表示祝贺,“那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

2021年一年,“博士村长”十二产业队先后2000多人次参加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参与开展特色产业病害害绿色防控,中耕培土,科学育苗移栽、施肥、打药等培训3000多人。除此之外,今年贵州大学的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了30多支队伍、共400余人,到贵州多个州、县、村,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情况调研,科技服务、志愿服务等。

还有很多贵大学子在革命先辈的精神感召下,选择加入部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据统计,2018年至今,贵州大学累计为部队输送近500名优质兵员,2020年共应征入伍281人,超额完成119人,超指标数87%,不仅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在全国高校也位居前列。

“国有所呼,我必有应”,为了传承好红色精神、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贵州大学在人才发展方面也在持续发力。2021年,学校共新增国家级人才10余人,引进高水平博士188人。在一流人才引领和带动下,贵州大学今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专业总数达75个,排名全国第12位。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2021年已有4200余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比2020年增加了1700余人。未来,贵州大学将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让每一场宣讲、每一堂课程,都如一粒粒种子,在贵州高校师生的心底生根发芽。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贵州大学)


原文链接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22-01/21/nw.D110000zgqnb_20220121_2-05.htm

刊发时间:2022年 1月21日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