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者、贵州大学副校长周少奇 无论长得多高 牢记根在土地
发布人:org  发布时间:2021-12-07   动态浏览次数:127

下班后,56岁的周少奇走出办公楼,然后乘公交车回家。

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者周少奇,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乘公交上下班是他的习惯。

“我十几年前就考了驾照,但开车时总爱想问题,容易分神。”面对记者的疑惑,周少奇说,乘公交能留出更多时间思考。

他享受和珍惜这些零碎的思考时间。也正是这样,他在环境工程领域翻越了一座百年难越的科技高峰。

从本科到博士后,周少奇先后涉足化工机械、工程力学、生物化工、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方向,并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首位博士后。

也许,沿着生命科学发酵工程领域深耕细作,周少奇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但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向从未涉足的环境工程领域从头学起,并为之奋斗了20多年。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和水危机。”这是促使周少奇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当时,水污染治理面临氮磷的去除与减排控制等国际前沿和技术瓶颈问题。

如何攻克这一技术瓶颈?周少奇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

1995年开始,他致力于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以污水治理和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牛鼻子”——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为突破口,经过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后,1998年,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化反应“电子流守恒原理”和电子计量学方法,并花费十几年时间进行印证,最终获得生物脱氮过程的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解决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来无法逾越的难题,为环境污染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生物脱氮除磷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大量创新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工艺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9年,周少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年后,他摘下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去年,他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有关城市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新技术成果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专利发明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可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应用,中间何止隔着数重山!

周少奇说,科技创新是有链条的,对于工程学科而言,包括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工艺创新,设备研制、装备研发、工程示范、产业化应用等诸多环节。

“这个过程既是‘万事开头难’,也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理论与应用同等重要。”周少奇说,这也是他这些年在环境工程领域能取得一点成绩的关键——始终铭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02年,周少奇由中组部选派挂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助理,开始服务贵州。仅一年时间,他就前往85个县、市、区,深入了解各地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当时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刚刚起步,严重缺乏技术支撑。”根据走访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他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在贵州进行推广和应用。

2012年,周少奇从广东来到贵州工作,从一名“贵漂”变为“贵定”。

近年来,他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针对困扰我国西部典型缺水地区农村给排水一体化处理60多年的技术难题,领衔团队在乡镇级、村组级、散户级农村污水处理系列成套化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

“与国内外现有技术对比,这些新技术与装备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周少奇说,目前正在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希望将这些新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周少奇说,作为一名环保科技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论文写在贵州和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记者手记】

无论长得多高,他都牢记根在土地。老驾驶员,但乘公交上下班;一年走了85个县、市、区;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污水治理,在半个多小时采访中,他的电话响了7次,全是因对接项目示范工程而来。从广东来到贵州,从“贵漂”变为“贵定”,周少奇的成功,是不忘根本。


原文链接地址: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paper/989593.html 

刊发时间:2021年12月1日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