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贵州大学帮扶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
发布人:org  发布时间:2020-10-22   动态浏览次数:967

新华社(贵州频道):贵州大学帮扶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 发挥高校优势 助力贫困山村持续发展


“村里发展蔬菜,我在村里的合作社搞管理,一个月4000块钱,家门口能挣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今年32岁的余明晶,之前一直在外务工,2018年4月,在村里大力发展产业的关键时期回到村里。“除了务工有收入,我家还流转了6亩地给合作社,一年有4800块钱的租金。”

而在对门山村,像余明晶外出返乡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的不少。

“村里有了产业,把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吸引回来,2015年以前,全村外出务工800多人,今年外出就业就只有586人,外出务工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劳动力回流,留在村里搞发展。”对门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明远说。
说到这里,余明远有些激动,他说:“对门山村的变化,离不开贵州大学的帮扶。”
原来,在对门山村脱贫攻坚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贵州大学充分利用其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把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发挥智力支撑、技术服务、资源融入等作用力,实施校地产业协作,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助力脱贫攻坚。

“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把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让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陈勇是贵州大学

派到对门山村的第一书记,到村里后,他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革除小农经济等落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据介绍,对门山村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党社联建,村社合一”产业发展新模式。2016年在全县率先创办第一家村级合作社、村级平台公司和村级互助会等基层平台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不断完善,逐渐实现社员就是村民、村民就是合作社的股民的“村社合一”发展格局,助推脱贫攻坚“智、志双扶”和村支两委管理、服务平台化的成效日益明显。

产业发展,产销对接是关键。贵州大学有学生、教职工及教职工家属加起来有将近十万人的体量,在采购贫困农户农产品实施校农对接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校农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将贵州大学十几个食堂的食材采购优先与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对接起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的“菜盘子”,实行“订单式”采购。通过“学校+村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订单种植、订单收购”进行长效帮扶,解决贫困农户农产品销售老大难的问题。

“自实施‘校农结合’以来,贵州大学学校食堂每年都会向对门山村采购15万元左右的蔬菜产品,带动村民积极发展蔬菜产业,脱贫增收。”陈勇说。

同时,贵州大学还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开展院士团队产业扶贫,强化科技服务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定期选派学院相关专家到对门山村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种养技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贵州大学茶学院专家每年都会到村里进行现场指导,传授炒茶制茶的技艺,把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中。”陈勇介绍,今年,对门山村茶农自己炒出来的干茶每市斤黄金芽基地批发价860元,白茶价格在360元至780元之间,每亩地逐年丰产后能采干茶15至20斤,平均亩产效益10000元左右。

陈勇表示,在接下来对对门山村的帮扶中,贵州大学将继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各学科专家的力量,结合受帮扶贫困村立项和申报课题,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出成果,让边远山村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目标。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