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干部工作
天眼(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身为大学教授的她,在“狂风当马骑”的地方“点菜成金”
发布人:org  发布时间:2020-10-16   动态浏览次数:903



“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这是贵州高原之巅的威宁人民不屈服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千百年来用民谣传唱出的豪迈诗句。

“天做房,地为桌,田野成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这是贵州一大批专家教授常年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真实写照。

2019年,贵州大学围绕12个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了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12支综合服务团队,其中,以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所领衔的蔬菜产业团队扎根到贵州乌蒙腹地,选择海拔2600米的高寒区域实施科技扶贫,决战脱贫攻坚“硬骨头”,用科技力量为威宁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乌蒙高原上,奏响白与绿的交响曲。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不仅是威宁干部群众与外来龙头企业决战贫困的生动故事,也离不开贵州高校师生的为农情怀与担当。

威宁双龙镇,贵州“离天最近”的蔬菜基地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种蔬菜

金秋的9月20日,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凉山村蔬菜基地一派丰收景象。在一片进入采摘时节的二季蔬菜地里,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白菜从田间驶来,等在路边的务工村民迅速分拣装车,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笑容。

这里是贵州“离天最近”的蔬菜基地,最高海拔2600米。站在贵州第六高峰西凉山下新建的观农台鸟瞰,万亩连片蔬菜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延至天边。

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春风吹来,威宁因地制宜发展4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助农脱贫。2020年初,贵阳市农投集团在双龙镇高山、凉山、高坡三个村建设1.1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由贵州大学蔬菜技术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土地流转涉及农户419户3031人,可带动700余人务工。

“双龙蔬菜品质好,产量高,包装一上漂亮得很,很受外省欢迎。白萝卜闯出了国门,最近一批出口迪拜的20吨,每吨的价格超过2000元。”站在被大白菜填得满满的大货车旁,贵阳农投威宁双龙物流园总经理秦天彪高兴地说。

“农投集团来威宁首战告捷,离不开蔬菜专家张万萍所带的贵大蔬菜技术团队的技术服务。”秦天彪由衷赞叹。

威宁双龙蔬菜基地白菜喜获丰收,务工村民抓紧采收

时间回到今年3月初,基地还是一片荒坡,高寒、缺水,大风一刮,黄土漫天。老百姓对蔬菜标准化种植不理解,“我们种了几十年的菜,从来没拉过什么直线!”刚开始到基地务工时,凉山村村民马敏万曾一度抱怨。

“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如果都能规模化种菜成功,对改变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示范意义重大。”贵大蔬菜产业团队队长张万萍没有退缩,“有什么难题,我们来攻关。”

为了让村民和企业吃下“定心丸”,张万萍转头向贵州大学师生发起了“集结号”,组织起由蔬菜团队、“博士村长”和60多位威宁籍学生志愿者组成威宁扶贫作战队抢战春耕。

4月的威宁,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雪交加,每天清晨7点,作战队准时登上基地,志愿者冒着漫天风沙与当地农户一起整地、撒肥、覆膜、植苗、浇水定根,与春天赛跑,助力1.1万亩蔬菜基地顺利完成春播,手把手指导,为农户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一铲一锄,让山头披上了银装;一垄一方,标准化地膜首尾相连,锁住了土壤、水分与温度,由蔬菜团队精心挑选的萝卜种子开始发芽,白菜、莲花白的幼苗萌动生长,张万萍天天驻扎在基地里,选育品种、培训技术、防控病害。三个月后,“海拔第一高”种出的“三白”品质不负众望,白菜翠绿挺拔,莲花白清甜可口,萝卜通透紧实,张万萍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荒山变青山,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实现了大规模、多品种蔬菜种植的从无到有。半年过去,双龙高山蔬菜基地的“三白”已经迎来了两个丰收季,带动效果明显。那个一开始种地不肯拉直线的村民马敏万,现在带着两个儿子在基地务工,三人的务工收入每月能为一家增收近万元。

“我现在当了小组长,要带着大家好好干,只要农投公司继续在这里种蔬菜,我们的好日子就有希望。”马敏万的笑脸,在阳光下格外灿烂。


“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

张万萍在蔬菜基地查看白菜长势

当一个身穿彩裤、登山鞋的身影走在田间,基地的务工村民就知道,那个“张蔬菜”又来了。

手握铁铲锄头,包里装着卷尺水壶,田野里的“张蔬菜”总是风风火火,“白菜姓李,小瓜姓张,姓李的走了姓张的就要接上,这就叫轮作。”“肥水不流外人田,施肥不要舍不得,蔬菜吃饱了才长得好。”“管秧苗就像管月子里的孩子,不细心照顾它就会缺水、缺肥,会生病”……

“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生动易懂的“教学风格”,是张万萍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热爱的生动写照。

把课堂搬到田野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1992年,张万萍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学以外的时间都下沉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普及种植技术、实施田间实验,在蔬菜绿色、高产和优质栽培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施了国家基金课题3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支撑计划10多项,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张万萍(左二)在威宁蔬菜基地指导务工群众种菜

“春种一粒籽,秋收一片绿,蔬菜是有生命的。”城市出身的张万萍也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对土地抱着满腔赤诚,“走在地里,我就不由自主地兴奋,这么多年来,种蔬菜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牵挂。”

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2019年初,贵州大学汇集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围绕12个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了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12支综合服务团队,作为贵州省蔬菜专班副班长、贵州大学蔬菜产业团队队长、贵州省蔬菜专家团队萝卜小分队队长张万萍率先下沉,领衔承担起为威宁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培训农民和技术服务的任务。

今年2月,张万萍带领团队深入到春耕备耕一线。围绕榕江、从江、水城、七星关、沿河等贵州“9+3”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行程达数万公里;4月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农户和贫困户2万余户;疫情期间为威宁38个乡镇发放3万张“技术明白卡”;刚上大一的女儿,也被张万萍动员到基地和村民一起种蔬菜。

说起贵州大学蔬菜产业团队和“博士村长”,张万萍一脸欣慰

“尽快把适合威宁高中低海拔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摸清楚,就是对老百姓最大的贡献。”张万萍说。2019年以来,蔬菜团队在威宁试种白菜、萝卜、莲花白、红菜苔、荷兰豆、红叶莴笋、抱子甘蓝等1000多个品种,筛选出适合气候条件、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蔬菜品种30余个,核心示范种植面积22000亩。今年,双龙高山蔬菜基地的成功更是给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目前,双龙万亩基地已成功试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红叶莴笋等蔬菜,为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群众增收做好示范。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落日余晖中,凉山村双龙蔬菜基地里,凉山村村民李春燕的歌声穿透呼啸的高原山风,传至耳边。

“凉山基地平又平,这里的蔬菜好出名,种在哪里诶,哪里的农民笑呵呵……”

天地之间,回荡着村民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对美好明天的期待。

高品质大规模的蔬菜种植让群众荷包鼓起来

“被老百姓拉着去家里吃烧洋芋,就是最好的奖励。”张万萍说,当看到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的时候,当看到“博士村长”奋战的身影的时候,当看到连片的蔬菜破土而出的时候,胸中就不由涌上一股澎湃之情。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以产业需求作为科研方向,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贵州屋脊写下的,不仅是丰收的故事。

根据威宁白萝卜种植特点,蔬菜团队农机专家研发的膜上直播机,让播种效果提高了50-80倍;威宁蔬菜产业在发展中产生大量残次蔬菜和尾菜,腐烂变质后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贵州大学蔬菜团队勇揭治污“英雄榜”,通过研发生物降解肥料化技术、饲养有价值的环境昆虫等技术,实现尾菜百分之百就地利用;标准地膜推广、无人机喷洒示范、病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普及……扎根一线,实际需求激发了科研灵感,“好技术”与“富群众”有机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在威宁的土地上实现了成果转化。


贵州大学蔬菜产业团队研发的膜上直播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种植成本

“贵州夏秋喜凉蔬菜种植面积广阔,这个舞台很大。”张万萍说,“威宁是全省气候最独特的地方,还有很多品种需要筛选,很多模式需要探索,需要破题的东西还很多。”发展冷凉蔬菜,是贵州蔬菜产业的未来,她希望,能推动威宁成为贵州蔬菜绿色发展的“科技样板”,实践贵州大学“顶天立地”做科研的精神,科研为民,不辜负这片神奇的绿水青山。


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413741.html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