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党建
理学院党委赴长顺县敦操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发布人:orgman  发布时间:2015-06-08   动态浏览次数:17

    新闻网讯 (理学院党政办公室  报道) 作为第四批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理学院党委为扎实开展向 “背篼干部”学习的活动,并进一步发挥好学院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4月27日在院党委书记杨刚同志的带领下,理学院部分党委委员、各教工和学生支部书记一行15人赴长顺县敦操乡实地“学习践行背篼干部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长顺县敦操乡是一个具有典型喀斯特地型地貌,石漠化严重,相对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贵州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乡共有3个村62个村民组,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彝族和汉族各占1%。全乡有17个村民组至今未通公路,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村民组距乡政府所在地需步行8个小时以上的山路。农民以耕种为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9亩。目前,敦操乡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务农,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较低,2011年全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2972元。 
  27日上午11:30抵达敦操乡后,在乡政府会议室,理学院一行与乡领导班子举行了学习座谈会。座谈会由长顺县人大副主任陈光智同志主持,敦操乡相关领导等分别介绍了“背篼干部”“三定五帮一创建”的情况。乡领导还介绍了敦操乡办学及教育情况。。 
  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刚同志介绍了理学院的概况,说明了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向“背篼干部”学习。杨书记表示,通过媒体了解了“背篼干部”事迹情况,“背篼干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的震撼和感动理学院广大党员。因此,希望通过实地交流方式深入学习“背篼干部”精神。同时,杨书记希望借此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乡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座谈会上,理学院党委向敦操乡34位“背篼干部”赠送了慰问品。 
  中午匆忙用餐后理学院一行未作任何休息,在“背篼干部”王朝良(乡纪委书记)、梁东元、梁勇的带领下前往打召村麻地组和川洞组进行实地走访慰问,据王朝良介绍,麻地组是一个苗族村寨,一共有17户人家,全部分散居住在两个相距40多分钟山路的山坳里。全组拥有的全部可耕作土地不到10亩。 
  汽车在坑洼不平的砂石路上走了大约30分钟后来到岜拨关口,由于前方路途非常崎岖汽车已无法前行,大家便下车步行。3位“背篼干部”在前面带路,他们身穿灰色的统一外套,背着特制的背篼,上衣的胸前、背后和背篼上赫然印着为“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背篼里面装满了村民需要的各类生活用品。乡纪委书记王朝良告诉我们,现在乡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从办理低保、养老等大事到购买带油盐柴米等琐事,都是“背篼干部”在帮忙办理,时间久了,乡里的村民都把干部当着自家人看待。乡党委要求每一名干部要记好民情日记,记好群众的需求,并制定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是每周三乡里赶集,必须将群众所需要的物品购置完,周四为群众送去;“自选动作”是结合平时开展的工作,在下组的时候顺便给群众捎带物品。 
  顶着烈日,走在碎石铺就的羊肠山路上,大家明显感觉步履艰难,经过30多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走访的第一个村民组――打召村麻地组。住户四周是裸露的山石,一圈石壁把9户人家紧紧地裹在中间,零星分散的土地里种植了胡豆和白菜苔。9户人家都住在破旧的木屋里。在该组我们慰问了两户只有老人留守的特困户。

       
  随后,理学院一行又走了近2个多小时山路,来到打召村川洞组。在川洞组慰问了3户特困户和老党员,每一户村民,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人的关切,满脸沧桑的老人们都显得不知所措,他们不善于表达心中的感情,只有泛着泪光的双眼,透露出发自内心的感激。在走访中,村民与“背篼干部”频频颔首,亲切交谈,嘴角时而流露出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村民们与“背篼干部”亲如一家的感情。我们离开时,每一个村民都双手紧拉着我们,嘴里说的都是感谢的苗语,并按照苗族习俗,为我们每个人都端上了一碗自酿的包谷酒,表达最高的礼遇。 
  在这次实地考察学习活动中,理学院的每一位党员在“背篼干部”精神的鼓舞下,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一位同志有怨言,特别是党委书记杨刚同志在双腿风湿疼痛的情况下,身先士卒,拄着拐杖坚持走完了全程。

返回顶部

主办: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维护管理: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org@gzu.edu.cn 网站设计:兴乾盛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