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站讯(记者 文源馨 刘舒可 报道|摄影 樊宏伟)7月19日至20日,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前往黔西市定新乡、大关镇和新仁乡化屋村继续开展“三下乡”红色文化调研。
走进乡间了解群众基层
19日下午,实践队员分成四个小队分别采访了定新乡新村村的党支部书记陈明以及各村户。在和陈明的交谈中,陈明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内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交通改善了、人民富裕了、产业兴旺了。他向同学们强调,正是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他还分享了自己前往浙江大学参观学习,做了满满一本课堂笔记的故事,团队成员不禁敬佩他身上谦逊好学的品质,还纷纷表示要像陈书记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定新乡英雄村有一座英雄桥,这座桥承载着抗战时期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定新乡定期在这里开展党团活动,缅怀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命脉。
探访老兵传递历史情
“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采访到了一位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刘述清。如今已达90高龄的他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从南方在寒冷的冬天走到北方参与抗战的故事:“那时候特别冷,我们一村出去的就只有几个人回来。”每每说到他和乡亲们的抗战故事,他都哽咽且感叹那时候艰难困苦的日子。刘述清表示,现在生活好了,国家政策也好了,人民生活幸福了,他们也放心了。“我特别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能让我安享晚年。”刘述清说道。
实践队队员还采访到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现正在黔西市一所中学工作的几位老兵。回忆起曾经的战友们,他们不自主地掉下眼泪。他们说,那时候没有吃的大家一起吃树皮,有时候好几个月没有吃的。在实践队成员临走之际,他们说道“非常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谢谢你们愿意主动了解这些历史,如今人民生活安定了,希望你们能将这些历史一直传下去”。
参观陈列馆浸润家国情
7月20日, “青马工程”实践队前往大关陈列馆红军“开仓放盐”处旧址参观,实践队了解到,1936年,红二、六军团强渡鸭池河,挺进大关,救济百姓,开仓放盐,解除穷苦百姓身上的枷锁。大关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解救千人的队伍,积极参与和配合红军行动。红二、六军团入黔,开展了一系列救国济民的动人事迹。此外,实践队还采访到大关镇唯一一位经历“开仓放盐”近100高龄的老奶奶。 “他们那时候每家每户来问我们,能不能拿东西和我们换,还送我们东西。”从老奶奶的一字一句中,我们知道,红军一直是为人民着想的。
随后,实践队成员参观了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三鞠躬缅怀已故先烈,进一步了解红军强渡鸭池河的英勇事迹。
探寻手艺传承风采情
7月20日下午,实践队成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到达新仁乡化屋村参观了苗绣以及蜡染文化。一把蜡刀、一块染布,手艺人的文化传承将在化屋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团队成员还体验了蜡染制作过程,他们纷纷表示,蜡染是一门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发扬和传承的一项艺术。
本次调研活动中,实践队成员被一个个感人事迹打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十年发展非凡,成功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勤学苦练、脚踏实地,用脚步丈量土地,为实现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满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