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站讯(记者 杨倩 报道│摄影 杨雨馨)7月17日,农学院少数民族文化王牌实践队的两名队员带着满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车江乡三宝千户侗寨,通过走访侗寨各家各户、采访侗寨老人的方式,深入了解三宝侗寨侗族特色文化,助力侗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实践队员在古榕社区杨书记的帮助下,寻找到了前日刚到榕江县进行侗歌表演的研究侗族文化的侗寨老人杨超锦伯伯,并对杨伯伯进行了采访。杨伯伯是榕江县侗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同时也是三宝侗寨侗族文化传承的领头“杨”。杨超锦伯伯和蔼可亲、真诚健谈。在采访中,他耐心亲切地向实践队员介绍了三宝侗寨的侗文、侗歌和乐器等,并讲述了自己尽职尽责拯救渐渐消逝在时代长河中的侗族传统文化的经历。
7月17日是杨伯伯在榕江县西瓜节的侗族大歌节目表演的最后一天。待演出结束后,实践队员便立即跟着杨伯伯来到了他的家中。杨伯伯的家是一家民族服饰及照相馆。在他寻找侗学典籍的时候,队员发现杨伯伯的家门口还贴着党员示范户的标识牌。杨伯伯额头挂着汗珠、匆匆忙忙地抱着一堆书籍跑下楼来,将书摆在实践队员跟前,自豪地说道:“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写的书,其中有三宝侗寨的起源和文化,非常详细。”在杨伯伯的介绍下,原来的侗族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在1958年才开始拥有了侗文,并且侗文是根据侗话的“bal”“bac”“bas”“pak”这四个声调来用汉语拼音代替的。“bal”就是侗话的鱼,“bac”就是耙,“bas”是姑妈,“pak”是坏。
杨伯伯解释完,立刻在书籍中翻出了一本厚厚的较破损且带着年代感的笔记本。他激动地说道:“你们看,这是我以前写的侗族歌本,原先我们写的侗歌都是汉字记侗音。根据汉字相类似的音调来记侗音、唱侗歌。”杨伯伯翻着歌本,摊开放在队员面前便开始用侗语逐字逐句地吟诵起来,舒适悦耳。在杨伯伯的歌本中,实践队员发现,目录中有275个序号,一个序号就有3首侗歌,小小的歌本中记录了将近700首侗歌,令实践队员十分惊讶。
当实践队员问起三宝是否有失传的侗族文化后,杨伯伯便起身走进了屋内,再出来时手上却多了两把三宝侗族的乐器。一把是牛腿琴,一把是琵琶。杨伯伯无奈地说道:“现在失传的东西太多了。你看我们这一代我就还要带领大家抢救快要失传的文化。就说这个牛腿琴,就是我自己制作的,已经没有人会制作了,也没有多少人会拉了。”杨伯伯随即使用牛腿琴拉起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杨伯伯表示,只要他在家,谁喜欢到他家来,谁对牛腿琴感兴趣,他都愿意教他们,只希望将这个侗族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杨伯伯又拉了一首歌后,他开心地说道:“我制作了50把牛腿琴给贵阳十二中的民族班,并教孩子们学拉牛腿琴,希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将这个文化传承下去。目前为止,教学工作已经持续了四年。”杨伯伯尽责拯救侗族传统文化的经历不止这四年。在《侗寨老汉的高铁畅想》这篇报道中,便可知道从1995年开始,杨伯伯便开始为侗族文化的弘扬发展不断奋斗。1995年,一位德国留学生在贵州大学老师的介绍下,专门来到侗寨寻找杨伯伯学习标准的侗语。在那之后,便有许多的欧洲游客专程到榕江寻访杨伯伯学习侗语。杨伯伯也坚持教授他们侗族的语言。抢救即将失传的侗族传统文化谈何容易,但杨伯伯从不谈起其中的艰辛,特别是说到侗族大歌的时候,只说着:“侗歌有唱天上的、岸上的、水上的和坡上的,蛮有意思的,百花齐放。这些总要去做,不能让它们失传了!”杨伯伯谈起这些文化特色时轻快而活力的语调,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他对侗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定。
最后,杨伯伯对实践队员寄予厚望:“你们是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未来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希望你们担起重任,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杨伯伯对侗族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发展侗族文化、抢救即将失传的侗族传统文化的事迹深深打动着实践队员的内心。作为新青年,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坚定不移挖掘和加大力度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团结力,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实践队员这一代必须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