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的高校路径

2020-08-26    289

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扶贫中的先锋作用,既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责所在。近年来,贵州大学始终围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人才优势,以“组团式帮扶”为抓手,通过“点、线、面”服务,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扶贫实践路径。

创新帮扶模式,突出“三个注重”。找准“需求点”,注重精准对接。贵州大学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扶贫的科技需求,组建产业帮扶团队,全面对接贵州省“9+3”县区和重点农业产业县的科技扶贫工作。拉紧“队伍线”,注重实干担当。一方面,学校确定了各产业帮扶团队的目标任务和帮扶举措,包括量化考核指标和具体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督查产业团队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产业团队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拓宽“覆盖面”,注重示范效应。在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关键期,贵州大学采取“线上+线下”技术服务模式,助力抗疫情促农业生产服务。同时,依托十二个产业帮扶团队,结合“博士村长”计划,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春耕帮扶行动”。在帮扶过程中,产业团队尤为重视示范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突出支撑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的示范性,注重形成高校科技扶贫示范效应。

强化帮扶成效,力求“四个带动”。带动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贵州大学以十二个产业团队为重点的帮扶行动,覆盖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培训辅导8.7万余人次农民与技术人员。茶叶团队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为契机,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帮扶范围覆盖22个重点产茶县,先后带动10余万茶农脱贫增收。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帮扶团队始终瞄准农业产业化做文章,让贵州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精品水果产业团队帮扶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4万亩增加至2019年的163万亩,年产值由3亿元增加至15亿元,推动赫章县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县、国家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蔬菜产业团队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威宁自治县建成蔬菜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人才培养。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贵州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先进典型。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院士”团队;赫章县的“潘核桃”团队;修文县的“龙猕猴”团队;被老百姓称之为“蔬菜女神”的“张蔬菜”团队。此外,学校组织实施的扎根基层开展帮扶活动的“博士村长”计划,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带动成果转化。贵州大学充分发挥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移转化。生态渔业团队将稻田生态工程建设和稻蛙复合种养技术引入到水稻种植基地,在播州区、石阡县等地进行示范与应用推广,使稻田综合产值达17388元/亩,成为贵州省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主推技术。牛羊产业团队积极牵头制定《黔北麻羊繁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贵州肉羊生态养殖技术手册》,探索出了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模式。

深化帮扶经验,立足“五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始终把农民增收致富扛在肩上。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产业帮扶团队工作的基本要求,将最新的农业技术带到农民身边,帮助农民成为有技术、有智慧、有能力、懂市场的新型农民;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教学培训等一系列行动,将人才链和知识链转化为扶贫产业链,为纵深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坚持以成果转化为抓手,积极将涉农学科和专业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真正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坚持以示范引领为要求,统筹推进十二个产业团队和“一院一品”行动计划,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助农增收“样板田”建设,打造出了一大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校农结合示范基地等;坚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探索出了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协同帮扶机制。尤其是通过组团式帮扶、点线面服务,全面融入服务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真正找准了科技扶贫的发力点。

编辑:陈怀育

责编:黄剑

编审:刘颖


Copyright 2019 贵州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电话:0851一88292285 传真:0851一88292285 Email:cdo@gzu.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