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先导(十二)】杨世藩、杨春卿、汪汾、花莱峰

来源:校友会  作者:  编辑:贵州大学校友网  日期:2024-04-03  点击率:43  [我要打印]  [关闭]

在贵州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知识渊博,勇攀科技高峰的老师,他们培养了万千学子,创造了贵州大学的历史,书写了贵州大学的辉煌篇章。从他们有形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无形的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身处逆境的奋斗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今天的环境、学校规模、专业内容与这些老教授们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所体现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我们今天还需要大力弘扬的。他们记载了贵州大学曾经的辉煌,我们要以他们为楷模,再创贵州大学新的辉煌。

 ——《贵州大学教坛先导》


甘为人梯的

杨世藩教授

杨世藩,女,生于1928年11月,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汉族,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贵州民盟省委委员。任过贵州省数学会副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数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

杨世藩教授,1951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因学习成绩优良留校任教。1959年调入贵州大学,协助蔡仲武教授筹建数学系,任系副主任。1961至1963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进修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两年。文革结束复出任系主任。1985年年高卸职,1993

年退休。

教学方面,她讲授过《高等数学》《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基础课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定性分析》《常微分方程几何理论与分支问题》《运动稳定性理论》《常微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选修课程。她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受学生欢迎。科研方面,她主要研究党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领域中的难题--高次奇点的稳定性、中心焦点的判定,以及某些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有:《论 n=3 情形下的 V.I.Arnold 问题·-高次奇点的稳定性》《一类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具

Ho1lingI型功能性反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的研究》《缺二次项的三次系统中心焦点的判定》《一类三次系统的中心焦点的判定问题》《关于中心焦点判定的算法》《一类三次 Lienard 系统中心焦点的判定》等。其中高次奇点的稳定性获1986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奖。她三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她受中国数学会委托,1982年在花溪筹备并主持召开“全国第二次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秦天真副省长亲临会议,表

示支持。

管理工作方面,1959年建系初期,仅有教师十余人,正遭遇生活困难时期,困难重重。很多精力用于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如系办食堂、师生种蔬菜,瓜菜代粮食等。为了建系有一个稳健的起步,1960年她到北京大学取经,接见她的是丁石同志(后来的北大校长),他详细介绍一些可贵的经验,并赠给了办学资料。北大经验使她深受启发。回校后,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贵大数学系教学计划,建立了一些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逐步走上正规。1964年四清运动,系总支书记下乡,党委决定她代理系总支书记,全面负责系总支、系行政和教学工作她关爱学生如亲人,当时有一女生两次服鼠药轻生(未遂),很多同志认为这是“背叛祖国”的行为,主张开除学籍。为慎重起见,她与该生谈心,了解到该生错误地受唯成分论压抑而不能自拔,属思想认识问题,只要给予爱心,做好思想工作是可以改正的。她向党委书记张新月同志汇报,得到支持。该生放下思想包袱后学习努力,毕业后工作好,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1979年底,校领导授命她“任数学系主任,全面负责数学系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的领导工作”。她认真履行系主任的全部职责,还担任系党总支委员,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上述各委员会的数学系小组组长,贵州省高校理科职称评定组成员,省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和省信息协会理事等。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直到84年年老卸职,还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上。93年退休。在这段时间里,她与全系教职工奋发抢夺时间弥补文革遭受的损失,恢复和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遵照修改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在系务委员会上认真讨论,制定出数学系三个专业(数学专业、应用数学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计划。各教研组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出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有了计划,坚决按计划办事。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她注意师资培养,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或校内轮修;或请专家来校讲学;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学术讨论班,讨论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术空气十分浓厚。系资料室同志很负责,利用很有限的经费,定购了较齐全的数学杂志和参考图书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全系老师教学热情高涨。除保证开出教学计划的必修课外,还开出20多门选修课和硕士研究生课。教学认真负责,教书育人,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硕果紧累,绝大多数晋升了职称,学生学习努力,刻苦钻研,人才辈出,仅考上博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就有数十人。数学系展显出建系以来未曾有过的春天。数学系毕业生在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无论是工作能力、学术水平或思想素质都有竞争力。她在数学系领导岗位上二十五年,在讲台上执教四十三个春秋,始终以当“人梯”为荣,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发展高等教育为事业,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撰稿: 岿 然

作物栽培学

杨春卿教授

杨春卿(1910.12--1983.3),男,汉族,辽宁昌图县人。1935年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农学系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新中国成立以前,先在郑州农林学校和西昌师范学校任教员、教导主任、代理校长、农场技师、技正兼秘书、场长、牧场技正,后在西康艺术专科学校任讲师、副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贵州省政协第一届委员、贵州农学院农学系遗传教研宝主任、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贵州农学院支社负责人。1980年2月退休。

杨春卿先生高教教龄42年,主要从事作物遗传、作物栽培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教学上担任过的主要课程有:《米丘林遗传学》《烟草学》《作物栽培学》《达尔文主义》等。专著有《贵州农业情况及改进》一书;发表了《旱作农业新技术总》《作物新说》《山地农业》等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中,1980年参加了《油菜高产结构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杨春卿先生基础理论雄厚、知识渊博、学术严谨、为人正直,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坦言直说“反右”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党的十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错划“右派”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公职和名誉。教学中他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书育人,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参加科研和社会活动。1954年出席西南高教部教学经验交流会,1957年出席贵州省第一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1年受聘赴贵州省委党校讲授《农业生产技术》课,为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贵州农业科技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撰稿: 韦开学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记土壤学家汪汾教授

汪汾,男,汉族,生于1925 年,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7年毕业于国立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3年院系调整后留在贵州农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土壤教研室主任,土壤农化系副系主任,农学系副系主任,贵州农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贵州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农学院学报》编委,中国士壤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贵州省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土地学会理事顾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成员,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组长,贵州省农业技术于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等。

汪汾教授1951年7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支部委员、副主委,民盟贵州省委会第六届、第七届委员,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政协第三届、第四届委员、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常委会委员、第七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农村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

汪汾教授高教教龄42年,主要从事土壤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讲过主要课程有:《土壤学》《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普通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农化分析法》等。

汪汾教授1988年4月退休,著作及论文有:主编《贵州省土壤》,参编《土壤知识》《贵州省土壤农业利用区划》《贵州土壤》《贵阳--遵义--铜仁及梵净山士壤路线调查》《玉屏县土壤调查》即《贵州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发生性态的初步研究》《关于黄壤分类的一些资料》及土化专业《土壤学》教材,他还参加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及贵州省东部低产田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等多项科研活动。

汪汾教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1986年被评为贵州农学院先进工作者,1994年11月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成绩突出被农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撰稿: 陈通茂

“光明使者”

花莱峰教授

花莱峰(1900-1966 年),字蓬赢,贵阳人。7岁入学,13岁毕业于贵阳私立宜诚小学,旋考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就读。

民国7年(1918年),花莱峰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正逢贵州省财政厅招考公费矿业留日学生,贵阳许多有志青年蜂拥前往报考,经过激烈竞争,花莱峰被择优录取,次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到日本后,他先在东京补习日文、英文,后于民国9年(1920年)1月考入福冈民治专门学校电器工程科学习,据民国 13年(1924年)初调查,贵州留日学生20人,学电气工程者,只有花菜峰一人。

民国 14 年(1925 年)花莱峰 25 岁,学习期满毕业回国,受聘在江苏戚墅堰发电厂任工程师,负责全厂发电设备维修。不久,中国留日归国学生会在南京举行年会,他应邀参加。会议期间,遇见贵州同乡窦觉苍。窦在谈话中说到家乡贵州贫困落后,建设人才奇缺。他听后深感自己作为一个贵州人,对建设贵州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任职仅数月,就毅然辞去待遇颇丰的戚墅堰发电厂工作,满怀爱乡之情返回贵阳,机遇使花莱峰的聪明才智与专业技术大放异彩。民国16年(1927年)9月10日夜(这天正是阴历中秋节)在花莱峰及工人们努力下,终于修复了民国初年王申轮蔡衡武代表贵州向美商订购的两套美国泰来洋行制造的 75 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成功,贵阳灯亮了。这是贵阳也是贵州省最早的电灯,现代文明标志的电灯毕竟与昏暗的油灯大不一样,它使黑夜的贵阳变得活泼而有生气,一时之间,贵阳全城百姓都在谈论电灯,花莱峰之名被广为传诵。在希腊神话中,有位普罗米修斯,他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被奉为造福人类的神;在贵州省,花莱峰让贵阳人民用上了电灯,被老百姓誉为“光明使者”.

民国 32 年(1943 年)夏,国立贵州大学工学院部分专业移设安顺,同时接收安顺职业学校,将其改为贵州大学附属工业职业学校,花莱峰担任校长,同时他被聘为贵州大学机电工系教授。花莱峰教授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发达才能救中国,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彻底摆脱任人宰割的局面,而提高科技水平则需从教育入手,抱着科学救国的主张,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花莱峰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好教师。他勤学好思,博学多才,理论基础扎实,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教学中能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常用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答问题,牢固地掌握知识。

他教过“直流电机”、“电工学”、“矿山电气设备”等多门课程。由于他担任过电厂的工程师、总技师厂长,对发电机运转富有经验,所以在讲课时能结合实际,讲解具体、生动。他还将复杂的电气设备,分解绘制成简明的大型挂图,又采用幻灯片演示运转过程,课堂活跃,极受学生欢迎。花莱峰有高尚的品德,为人正派,他是青年教师尊敬的老前辈。学校的教师,凡有请教于他时,他都倾其所知,给予解答,毫不保留,给大家很大的鼓舞和帮助。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严谨治学的优良作风,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爱戴。

花莱峰于1966年10月19日去世,终年66岁,他被安葬在贵阳南观音山麓,供家乡人民祭奠。花莱峰教授的丰功伟绩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来源:贵州大学出版社

编辑:孙琨懿 黄道霞

责编:杨迤然

编审:赵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