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人物档案
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揭露当局丑恶行径
解放前夕,地处黔西北山区的威宁县境内活跃着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这支队伍的创始人就是英烈陆宗棠。在党的领导下,陆宗棠率领这支队伍,为保卫威宁至昭通公路畅通,维护地方稳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1918年3月,陆宗棠出生于威宁县四铺乡(今雪山镇)一个富裕开明的彝族家庭,其父陆永昌为人正直公道,深得乡民爱戴。陆宗棠受其父影响,从小勤奋好学,1934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昭通明诚中学,1938年转入云南省省立第二中学就读。此时正值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昭通地区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陆宗棠结识了李祥荣等中共地下党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援活动。1939年,昭通女中校长姜勉之极力阻挠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地下党组织派陆宗棠到女中发动学生,揭露姜勉之的贪污行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倒姜学潮,姜被迫辞职,救亡运动顺利开展。
1940年,陆宗棠转学到贵阳乌当中学,1942年考入贵州大学学习。1944年12月,日军侵占贵州独山,大批难民涌入贵阳,陆宗棠积极参加“战地服务队”工作,安排疏散难民,收养了父母死于日军轰炸的一名孤儿,并给孤儿取名陆丽莎,送回威宁老家抚养成人。1945年11月,国民党贵筑县(今花溪区)县长胡哲先贪赃枉法,罗列罪名将新当选的县议员陈光裕抓捕入狱,将另一名对他行贿的人推上台。陆宗棠对胡哲先的行为深恶痛绝,和贵州大学杨光文等仁人志士开展串联活动,组织发动针对贵筑县当局的一系列运动,向社会披露胡哲先的丑恶行径。
加入中国共产党,劝说武装组织参加革命
1946年,陆宗棠贵大毕业,获政治经济系学士学位,他放弃了省城的工作机会,拒绝了国民党威宁县政府委以重任的许诺,毅然回到偏僻落后的老家立志办学,改革社会。1948年,国民党威宁县政府得知陆宗棠“进步人士”的身份后,对他进行抓捕。陆宗棠闻讯离开威宁,到贵阳躲避,经同学杨光文介绍,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员安毅夫领导的“西南少数民族解放同盟”,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4月,陆宗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共滇东特派支队派陆宗棠打入国民党昭通警备司令部,陆宗棠以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国民党昭通行政区专员兼警备司令员安纯三的信任,出任《滇东日报》社长。陆宗棠利用国民党的宣传机构,积极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秘密油印毛泽东著作发往各地进行宣传发动,同时在报社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先后介绍张斐然等5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设法营救出被安纯三抓捕关押的地下党员罗文贤。
1949年8月,安纯三发现了陆宗棠的秘密行动,查封了《滇东日报》,陆宗棠等身份暴露的同志撤离昭通,经上级批准,返回威宁发动各族群众,筹建游击武装。陆宗棠说服拥有一支地方武装组织的舅父卢嵩岚率部参加革命,组建了一支800多人的革命部队,被边纵六支队党委正式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番号,任命陆宗棠为政委,卢嵩岚为团长,团部下属6个连,并建立了党支部。
壮烈牺牲,献出32岁的宝贵生命
威宁游击团坚持训练,随时准备参加战斗。1950年元月,陆宗棠接到命令,率部配合解放军十六军侦察营,歼灭国民党张桐森部队,战斗在云南省彝良县角奎打响,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交火,穷途末路的张桐森宣布投降,战斗结束,共计俘敌270多人,威宁游击团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春季,云贵两省叛匪四起,云贵两省交界的威宁成为重灾区。按照贵州省委、省军区的要求,陆宗棠率领游击团全体指战员,对李国栋等多支地主武装发起多次围剿,清除匪患,巩固了游击根据地。1950年4月22日,原已向我方投诚的李弥部仝登文团叛变,从昭通向威宁方向逃窜。陆宗棠接到阻击命令,率领游击团急行军至团箐梁子,与“仝团”展开激战,团长卢嵩岚身负重伤,政委陆宗棠英勇牺牲。
陆宗棠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的英名和业绩将永载史册。
来源:贵州纪委监委网站
整理:彭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