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郝小江,山西沁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出生于重庆,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植物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在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架起了植物防御与新生物功能发现、新药(新农药)发现之间的一座桥梁,拓展了植物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翻看这位接近70岁院士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大多数时间都在与各种植物打交道。而正是怀着这份热爱和敬畏,郝小江在植物化学的研究道路上一走就是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里,他不断探索植物化学研究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资源-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体系,并在植物防御等研究中取得若干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植物化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而这一切要从那次机缘巧合说起,从贵州大学说起。
贵大九年,学习知识打基础
郝小江的教育和工作经历都是以贵大为起点,在他的简历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那两栏的开头分别写着“1973.09-1976.07:贵州大学化学系”和“1976.07-1982.07:贵州大学化学系教师,助教”。“我是1973年进入贵州大学的,那个时候叫工农兵学员。”大学三年的化学学习为他打下了基础。1976年毕业以后他选择了留校,一方面可以从事教学工作。在留校任教期间,他以教师或者助教的身份参与了植物化学课、有机化学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这使他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你要时刻准备着回答来自学生的很多问题。”在担任高等有机化学辅导课的助教时,他接触到国外翻译过来的新教材,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了解到新的有机反应和反应机理以及立体化学。另外一方面也给他提供一个再学习的机会。这期间,他和77级的学生们一起上课,重修原来学过的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尤其在英语方面进行了“恶补”。“经过那几年的重新学习,我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掌握了教学工作的基本要领。”
在这期间,郝小江也遇上了对他来说影响深远的人和事。“参加毕业实践,也就是现在的毕业设计对我影响深远。”郝小江回忆道,“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无氰电镀添加剂合成,两位指导老师,黄以诚和陈志明带领着我们小组大概做了半年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反应失误的原因,找到了它的根结,把这个添加剂的功率从50%左右提高到90%。这个项目也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这次成功的经历对他做学问产生了一辈子的影响,从实践中学到东西,研究的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
郝小江说,贵大给了他一生的财富,是把他带入了化学的世界并在在这九年的学习和工作期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得他以后做学问有了很好的起点。
机缘巧合,打开植物化学大门
在贵大留校任教期间,同在贵大化学系任教的卢义震和黄以诚老师曾联系并推荐郝小江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修,也正是这次机会让郝小江参加了上海有机研究所与贵州大学一起组建的进行昆虫蜕皮激素研究的植物新资源团队。
那是郝小江第一次接触植物化学,“卢老师当时就带着我,手把手教我怎么做。”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团队终于找到了这种高含量蜕皮激素的植物资源。也是这时,郝小江对植物化学的兴趣种子逐渐开始了萌芽。“当时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昆虫蜕皮激素在昆虫体内含量极低,比如说提取1克蚕的蜕皮激素需要1卡车的蚕,而在我们找到的植物中这种激素含量可以达到干重的2%。”同时,过去做的经典有机合成停留在研究分子结构较为简单的化合物,但是植物成分中的化学结构相当复杂。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植物中的激素含量那么高?植物化学结构又该如何测定的?当时的郝小江或许不知道他将用一生去追寻这个答案。在昆明植物所进修的一年里,郝小江真正了解了植物化学的研究,学会了如何鉴定非常复杂的化学结构以及如何从植物中把有用的化学成分分离出来,此后也在植物化学研究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40多年来,郝小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先后系统研究药用植物200余种,分离鉴定植物化学成分4800余个,发现新天然产物1400余个,在抗肿瘤、抗病毒和神经保护等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结构优化与合成研究中,发现9类特异性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他在多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都属首次发现。鉴于他在植物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郝小江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所以郝小江院士说正是“在贵大毕业留校任教期间,机缘巧合加入了一个研究植物新资源的团队,从此打开了植物化学的大门。”
感恩回馈,助力母校新发展
时隔多年,郝小江院士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贵大的新闻报道中。“我在贵大学习工作了9年,对贵大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所以在毕业以后也想常回母校看看,为学弟学妹们讲学,看望老师,为贵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贵州大学药学院成立之初,是由贵州大学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并由时任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郝小江担任贵州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在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之后扩大组建了现在的药学院。同时郝小江一直作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导师和药物化学硕士生导师参与贵大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所以这也是我或者重点实验室与贵州大学老药学院和新药学院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为能够贵州大学药学院的早期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在采访最后,他也为贵大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希望以后贵大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可以从新农药和生物源农药方面出发,强化基础研究、注重原创研究,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药。药学院的发展可以从医药联合和药企合作方面出发,医院、医学院和药学院形成三位一体,整合发展。
作为教师前辈,他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和做科研方面的经验。他希望青年教师一方面能够尊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把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合到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他说:“现在学科发展很快,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期间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与时俱进就会容易落伍。在科研方面,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有学术带头人组成的团队,发挥好个人作用,为今后成为学术带头人打牢基础。”
文字:张 蝉 丁 榕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