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周必素:播州,何以叫“播州”

发布时间: 2024-10-21 浏览次数: 10

    提要:播州,为什么叫“播州”?作为著名诗人的杨素,为什么会出现播州与番州的笔误呢?从14首《赠薛播州》诗探寻答案。

    作者简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博研究馆员。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及播州杨氏土司历史、考古研究。有《播州杨氏世系考》《海龙囤关口考释》《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贵州遵义的宋代石室墓》等相关成果。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复置郎州,更名曰播州。为什么叫“播州”?目前所见的一种解释是“番,是外国或外族的意思”,故“播,为番之有才者,播州即招抚蛮夷所置的州。”窃以为,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

    “播”是形声字,从手,番声。“播”的“扌”是意符,“番”是声符。“番”有两读,一是读pān,用作地名,如广州番禺;而在中国古代,“番”是指外国或外族,如“土番”“番邦”等,读作fān。而“藩”,也是由此衍生的字,意指封建王朝的属国或属地,借指边防重镇,有藩属、藩国、藩镇、藩邦、藩王等词汇。“播”在古书中通“藩”,这见于郑玄注:“播读曰藩”,如《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即有“播国率相行祀”的记载。如此推测,将位于中国西南边疆腹地区域所建之州定名为“播州”,凸显出的是其位于中国西南边防要津的重要位置和播州之民系西南蛮夷的事实。那么,此“播州”,按古音,应读作“fānzhōu”。

    关于播州的始建时间,有两说。一是见于文献记载,即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郎州更名曰播州,这是播州建置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另一说见于明朝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二十·名胜记二十·遵义道·遵义府·遵义县附郭》篇,曹学佺根据隋杨素所著14首《赠薛播州诗》即杨素为与他同时代且交情深厚的薛道衡所著的《赠薛播州诗》推测,“疑在隋炀帝之世”即隋代就很可能有“播州”建置了。

    但后说其实已经被否定。

    在邓魁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隋唐五代部分)》和曹道衡、刘跃进所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中,已经明晰《赠薛播州诗》应为《赠薛番州诗》,“播州”乃“番州”之误。因为据《隋书·薛道衡传》:“隋炀帝嗣位,(薛道衡)转番州刺史。”故“播州”当作“番州”。番州,隋改广州置。而贵州遵义之古播州,是在杨、薛二位死后30多年的贞观十三年(639年)才出现的建置。

    杨素(544-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和杰出的军事家。杨素是隋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隋炀帝被立为太子并得以登基的功臣,但隋炀帝是暴君且多猜忌,杨素不得隋炀帝信任,于隋炀帝即位后两年去世。薛道衡(540-609年),字玄卿,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万荣)人,隋朝大臣,是隋朝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因在京主管机密之事太久,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被外遣出京任检校襄州总管。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后,薛道衡转任番州刺史,被调到了岭南。薛道衡写了一篇歌颂隋文帝的《高祖文皇帝颂》上奏,激怒了隋炀帝,被迫自尽,时年70岁。二位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共事于朝廷,情谊深厚。

    据《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杨素14首《赠薛播州诗》应即开始作于薛道衡任番州刺史之时,即仁寿四年(604年),全部完成于杨素临死前不久,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之前。这14首《赠薛播州诗》,表达了杨素与薛道衡的深厚友谊和对晚年相同际遇的慨叹。

    那么,作为著名诗人,为什么会出现播州与番州的笔误呢?据上文推测,播、番同音,番州又位于岭南的今广州,地处南越之地,写成“播”,也在情理之中。

 

来源:《当代贵州》2024/40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