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 贵州大学张娅研究员主持

发布时间: 2024-05-09 浏览次数: 18

    202459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第1034场在孔学堂明伦堂顺利进行。本次讲座邀请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讲一堂有魅力的哲学课,主题为“哲学、杠精与批判性思考”。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张娅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苏老师为我们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哲学、杠精与批判性思考的不同,揭示了批判性思考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苏老师以哲学是什么引出了公众对于哲学家的不同印象,接着强调哲学家与杠精有相似之处,而二者绝非相同。苏老师用中西经典文本和生活案例揭示了杠精在辩论中的扩展是横向联想,特别生动地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了扛精的日常对话,如濠梁之辩、芝诺二分悖论、雄辩症等。

    苏老师将杠精的辩论方式总结为杠精三部曲:重点滑转——设法让句子表达的重点跟说话者强调的重点不一致,即听者重点与说者重点不同;旁生枝节——听者重点地提出其他可能性;指责对方——指出对方不恰当地忽略了这一可能性。杠精之所以被人们所反感,正是因为这第三步——指责对方。若没有第三步,前两步不失为一种风趣幽默且机智的聊天话术。

    苏老师紧接着指出,哲学家的扩展是纵向支撑。哲学家与杠精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二者皆是在谈话中使对方词穷,无法应对。但不同之处就在于,哲学家使人理屈,而杠精使人委屈;哲学家的话术扩展方式是纵向支撑,与内容相关。而杠精的话术扩展方式是横向联想,与联想相关;哲学家的谈话终点是辨明道理、寻找真相,但杠精的谈话终点是胜人一头、找茬扯淡。

    苏老师又以说法-ology)作为哲学家们谈话的追求。在讨论这一关键词的过程中,苏老师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图片,简洁明了地说明了说法一词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他认为,说法就是理论和道理。而为何不用理论一词,因为说法更符合人的本能。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在找一个说法,如战争与和平就与不同的说法相关;文化的冲突最终也是说法的相互冲突。苏老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说法其实在中西哲学思想中都有许多对应的表达,如笛卡尔所说的理性的稳定点和庄子的道枢等等。简单来说,也可将说法归结为大家的认可。

    最后,苏老师认为,哲学就是在寻找最后的说法。哲学对说法的寻找过程,也就是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而批判性思考的实质就是给观点一个支持,让这个支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克服各种偏见,以求得到一个稳定解。苏老师最后以即是交往,注重感觉;长期决策,寻找说法十六字作为总结,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苏老师的哲学课与教室里哲学课的刻板印象不同。他以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话题为背景,用说故事、讲说法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在场的听众被苏老师有趣、深刻的思想和洞见所吸引。在提问环节时,苏老师分别对三位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答。问答过程涉及哲学史、生活方式、历史观等。

    主持人张娅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短总结,认为苏老师在此次讲座中十分生动有趣地为我们揭示了三种生活方式:哲学式的、杠精式的以及批判性思考式的生活方式。讲座结束后,在场观众意犹未尽,还就相关问题继续与苏老师进行交流和对话。

    主讲人: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弘毅学堂学部责任教授、副院长,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芬兰《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ESCI索引)副主编。曾获评武汉大学十佳教师(2017)、荆楚好老师(2019)、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武汉大学2019年度新闻人物、武汉大学教学名师(2020),曾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主讲的《哲学核心问题》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教学事迹被写入武汉大学2018级毕业歌《写给珞珈的孩子》:“黑夜里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曾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周刊等媒体报道。主要研究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语言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主持人:张娅,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育对象。出版译作《理性的命运》,发表在《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的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童蒙视域下的中国儿童哲学研究”。论文曾获贵州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文:贵州大学 张娅 杨豪 图: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