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等致辞

发布时间: 2024-04-23 浏览次数: 15

    20244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以“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促进全民阅读提升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举行。活动在北京设立主会场,贵州修文等地设分会场,通过主会场、分会场线下及线上直播方式举行。

 线上直播页面

    作为活动环节之一,由贵州“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特聘兼职研究员杨德俊先生参加主会场活动并致辞。

北京主会场

    张新民教授在“如何用经典照亮现代人生”的致辞中表示,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同道: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非常感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书籍的获取是非常方便、便捷的。但在书籍获取方便的同时,我们得反思:我们究竟读了多少书、我们的阅读量有多少、我们阅读的书到底是好书还是坏书、知识的汲取到底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张新民教授致辞

    大量的知识,首先是碎片化的。获取的方便,让我回想起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是一个书荒的年代。那时候,我在农村,找到一本书要千辛万苦。那时读了很多俄罗斯的小说、俄罗斯的哲学书,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就经常感慨:高尔基在他著作里面讲他宁可受三百鞭打也要读大学、也要读书。我加个几倍吧,我愿意受一百倍鞭打也要读书。读书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人生存在的方式。读书使你增长智慧,读书使你开阔胸襟,读书使你洗涤精神,读书使你眼光开阔。因此,人生不可不读书,不读书的人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因为,你的知识、你的世界变得狭小了。

    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大量书籍涌现的时候,在书籍随手可获得、知识上网就能查到的时候,我们就得反思: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想可能还是要多读一些经典吧。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经典?经典一定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历史文化中,在长期的经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长期的一个国家民族认同的经典。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它有文明存在,就有书籍存在。而在书籍中,一定就有精品,那就是经典。

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正式启动

    何为经典?大体上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所形成的,即公元前六世纪到二世纪,由古印度、古希腊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形成的一批经典。就以儒家为代表,《六经》亡佚后有《五经》等,就是我们的经典。比如《论语》,假如我们不了解孔子,可能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不读《论语》,也很难懂中国文化。因为一代代中国人都以它为经典,以它为阅读对象,展开诠释也展开实践。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的、强大的源源不断的谱系。

    比如孔子,以仁爱为本体展开世界,称为仁爱本体实践学。孟子是以义为核心,人间要有正义、要落实到社会中,然后以义形成礼乐教化,以义为本体展开世界。朱熹是以天理为本体展开实践的,阳明是以良知为本体展开实践的。实践学不断绵延形成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绵延最久的文明,形成古老又不断新兴顿起、向前发展的国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但又充满了创造的活力,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中国。这是欣欣向荣的生命的共同体,是我们得以强大的古今生命相同的一个共同体。

阳明文化相关单位祝贺“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上线

    再一个共同体,可以看即是知识的载体。早期的知识载体甲骨文就不说了,竹书、简帛也是载体,但知识的流通是有限的。以后纸张发明了,书籍的流动也加快了,但要靠抄写。所以,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以前的书,都是笺字本、抄本。宋代以后印刷术的发现,书籍的流通也更方便了,知识流动量大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知识发展的速度、文明财富的积累迅速增加。

    可以明显地看到,宋代以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知识在贵族垄断以外出现知识的平民化、知识的乡村化,知识入边、文字入边、文字下乡,儒家的知识入边、儒家的共同认同的价值下乡。民间社会通过科考向上流动,布衣当宰相的人也是很多的,而这个流动是上下流动的。社会知识的流动也随着人才的流动、财富的流动,不断推动社会向前进、向前发展。

    这样一个过程,到现在的信息时代,真是一个革命。就像文字的发明是一个革命,印刷术也是一个革命。现代高科技包括AI、网络更是一个更大的发展、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在文化的革命、精神财富的革命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获取知识。所以,现在活字典没有用了。现在去问一个老人知识,有上网获取知识方便吗?但是随着知识获取的方便,所获取的知识也可能是碎片化的知识。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贺信

    所以,在反思这一过程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怎样来审视人生。你获取的可能是信息,不一是知识,也不一定是智慧。掌握智慧,最重要的还是要重新回到经典,来增长自己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天地之中、在信息化越来越多世界中把握好人生,可能还是要读好书。然后把经典化的好书,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增长知识,转化为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刚才“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开馆,使获取知识很方便。但根本上,学阳明在本质上还是学自己。因为阳明讲的良知,无人不有。学阳明本质上是学自己的良知,用良知开辟自己的人生方向。

北京主会场现场

    杨德俊先生在“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的介绍致辞中表示,早年曾考虑建设一个实体的阳明博物馆,由于征地、选址等原因而未实现。于是,就设想建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可容纳的资料、图片等更为丰富。

    阳明先生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践行,知行并进;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我们说,说一丈不如做一尺,说一尺不如做一寸。到2022年时,我们就注册了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2023年初,就开始整理资料、上传。实际上,这些资料、图片已经收集了30多年。

    数字博物馆的整个页面,有关专家认为还是比较美观大气的。中间的阳明先生像,是选取了阳明先生亲传弟子南康蔡世新在阳明先生生前画的像。这幅像的眼神、嘴唇等有动感,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没有选用后人想象中的画像。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思想的重大转折点。两旁,选择了两幅图,一个是龙冈山的全景,一个是阳明纪念馆的全景。在下方,不是用简单的几个字作为入口,而是选择了图片。

杨德俊先生致辞

    “遗像手迹保护传承”入口,选择了16幅图片滚动播放,作一个简单的展示。打开入口,每个部分都有两句阳明先生的名言;“著作遗珍”入口,主要是明清、民国年间多个版本的阳明先生著作,及日本还有其他国家的著作,因为日本、美国等很多大学都收有阳明先生的著作刻本。入口处王文成公全书的刻板,是贵州刻《阳明先生集要三编》的刻版,是全国保存的唯一一个保存着阳明先生著作的刻板,非常珍贵。

    “朝臣友人”部分,主要是选取阳明先生的同僚和他的朋友及与阳明先生有关的诗文。为什么选用湛甘泉先生的像,是因为湛甘泉或是阳明先生最好的朋友,和阳明有关的诗文也是最多的。“史迹遗址”部分,选用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图片,目前已上传104份资料;“亲传弟子”部分,选用阳明洞龙场论道的群雕像。其中,对阳明龙冈书院亲传弟子的研究史料不多,但我们目前是资料最为丰富的;“血脉传承”部分,主要是明清、民国后学的研究著作,选了阳明先生的妹夫、最著名的弟子徐爱的画像,目前已上传了103份资料。

    “中外研究”部分,是明清、民国、近代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入口选用在贵州龙场举办的“良知与和谐社会”的图片,目前已上传了70多份资料;“动态资讯”部分,主要是涉及学术会议、阳明遗迹考察、重要讲座的资料,已上传22份。其中,部分诗文、碑刻、摩崖,是早年考察、拍摄、抄录的资料,是古籍文献查不到的,当地文化、文博部门也没有的资料。所以,非常珍贵。目前,已上传550多份资料、500多张图片。

介绍“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

    建构“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要查阅、拍摄很多资料图片上传。有专家认为,博物馆不是重大工程,但是一个难度极大和内容庞大的工程,应该组织一个团队来做。但我没有用一份公共资源,自己花钱收集资料、上传。上线开馆,只是完成工作的第一步。今后,还要投入经费收集资料、图片上传。再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完善。

    阳明文化新史料的发掘,是推动阳明学研究的重大关键。我准备把从明弘治年间到民国年间、民国末年,沉睡在五百多年、一万多部古籍文献中与阳明文化相关的史料挖掘出来,分别上传到“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中,使古籍文献史料活起来,让阳明文化的文脉传承下去。目前,已查阅了6000多部,另有600多人有关阳明的诗文2500余篇。

    这些明清、民国著名学者的诗文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对借鉴和促进我们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上传的史料,既有批评阳明的,也有反驳的,见仁见智,或同或异,体现了学术发展的特征,折射文化和社会变迁。敢于质疑,才可能进步,才可能发现真理,才可能成功。

 线下分会场

    本次活动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主办,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光明读书会、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书香三八”读书活动组委会、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会、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善品堂国学院、北京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支持单位。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根据现场直播回放记录整理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