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开馆语

发布时间: 2024-04-23 浏览次数: 25



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开馆语

张新民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人一生得其一已极难,阳明先生则三者兼具而无缺。故曰:“苍苍元气,贯三光而洞九泉;巍巍人格,感九州而厚民德。”其人及其事,永世不磨矣。

    立足于“三不朽”历史文化价值立场,评骘阳明先生一生之所作所为:其立德也,早年因言事贬谪贵州龙场驿丞,即以气节品操,一时震动天下士林人心;晚年“此心光明”临终遗言,更以忠肝义胆,铸为人间永世口传史碑。其立功也,奉命于危难,息盗戡乱,匡朝定国,卓然擎天一柱,稳定国家社会秩序百余年,民间大众仰之为神,学者士夫尊之为奇,朝廷政统封之为侯。得此厚誉殊荣者,明清两代仅此一人。其立言也,后人以为其龙场悟道后,即不欲以文章名世,亦不复措意诗之工拙,然文仍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或意诚气正,故凡有所作,无不卓然超迈,可垂久远。而一生最为重视者,乃在传道讲学,无不随机指点,示以天道至理,止于圆善胜境。故所谓讲学云云,实亦立言之一法,最能彰显语言之活力,化现施教之活机。适可见德立则功与言亦立,三者乃一以而共贯之。人所共羡之气节、勋业、文章,无一不同集于一身。揆以古今,罕有人能匹;洵一代儒宗,世所共仰。

    以德先立乎其大,然后统摄功与言,并三者为一而称不朽,实即良知本体形上、形下相互贯通,内圣、外王彼此兼顾,潜沉内修,发挥性之本来固有,事上磨练,实现心之全体大用,终能有所成就之必然结果。盖透过社会化之实践化过程,良知随时随地感物应事,德功言三事同贯并了,生命亦充实而光焰万丈矣。故儒家一贯倡导之本体实践学精义,至姚江良知学乃愈显圆融而完备矣。

    以良知本体实践学为出发点,无论古今,不分东西,都当凸显“知行合一”学说之实践性特征。而证之阳明一生讲学活动,亦可见“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可以互诠互释。故讲学之千言万语,大要亦在启发无人不具之本真良知,事功勋业不过内在良知发用外显本来应尽之事。体用不二,万物一体,流行无碍者诚乃人之良知,其间岂能容得一毫之间隔。心学思想之所以能风行大江南北,即在于能够直下导人洞知良知本体,自觉生命之庄重,维护人格之尊严,建构人间社会正义秩序,实现天下归仁文化理想。

    观阳明先生之一生,其交游范围广,活动空间大,非仅当时四方及门弟子,雍雍济济,形成不同地域学派,即今日神州大地学者,前前后后,亦酿成气候风潮。影响天下后世,可谓既深且钜。而无论习俗之移易,风尚之引导,秩序之重建,文明之再造,立足于阳明先生良知本体实践之学,无论其权源来自何方,皆决不容许有一丝一毫作为可以乖悖人之本真天性,压抑人之至善良知,断伤人之正义诉求,窒息人之创造生机。仪型垂范,人心必兴,在倡导本体实践学之同时,尚有必要创办人人均可参与其中之研修园地,以服务大众为手段,推动人心向善为宗旨,提供可靠之文献数字资讯,建构快捷之查询窗口。正是有鉴于此,乃有此数字博物馆之策划及创办。此亦为今日社会大众精神诉求之必需,遂有以下六点相关之说明:

    一、阐其学而明其志:以阳明先生思想学说为中心,凡与其一生志业相关之文本或文字,如手墨,如刻本,如抄本,如画像,无论时间或早或晚,一卷或半卷,全篇或残缺,字多或字少,均在网罗公布之列。

    二、即其人而知其世:凡阳明先生交游往来所及,如师长,如臣僚,如友朋,如访客,无论关系或亲或疏,交情或近或远,过从或密或松,均一概广考旁搜,秩然纳入馆库之中。

    三、述其事而踪其迹:凡遗址文物直观可供凭吊者,如书院,如寺观,如摩崖,如碑刻,无论分布何地,散落何方,搜考有难有易,均一一踏勘亲历,逐条拓摹,按件拍摄,依地分类著录,示明来源信息,直观展示原件真貌,方便读者一览了然。

    四、溯其源而明其流:凡亲炙并能弘扬师说,其授受渊源足可征考者,如黔中,如浙中,如江右,如泰州,如南中,如楚中,如岭南,如闽东,无论地域规模或大或小,人数群体或多或少,均一概按传承关系及地域学派特征,逐类分编立传并纳入馆库篇目。

    五、稽其文而阅其世:王门学派思想传承时间愈久,诗文层层累积便愈多,如明代,如清代,如民国,如当代,如东亚,如欧美,名家手笔既多,体裁类别亦异,数量之丰厚,殊令人兴叹。故无论其出自何篇何卷,见仁见智或同或异,凡能体现学术发展时代特征,折射文化变迁社会面相者,均一一逐篇搜考辑录,并合理条别类目,以方便读者检读。

    六、览目录而知动态:今人之王学研究著述,无论域内域外,数量亦在层累增多。域内姑不论,即在域外,如日本,如韩国,如德法,如英美,无论期刊论文或专业著述,都有及时排比编目,提供版本出处可靠信息之必要。而无论学术演讲或学术会议,借助今日之技术手段,亦可迳录为音频或影像,一扫时间空间之限制,客观如实呈现于读者眼前。此为古人所不具之技术优势,非仅方便远距离之学术交流,亦能凝聚更多人才资源,推动王学研究之创造性发展。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张新民 图: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