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上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袁智忠教授开启了孔学堂第1023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电影伦理学”。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钱进博士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
“电影伦理学”是建立在“电影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领域,是研究电影道德现象的科学。本讲座围绕“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叙事建构与理论体系和“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学术构想与价值皈依作交流,并在伦理批评的视角下对电影个案进行了影像解读。
袁智忠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说明了建立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机缘。由听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如《魂断蓝桥》《后会无期》《周处除三害》等作为开场白,他提出,电影伦理学建立在人之天然伦常和良知情感的基础之上。
然后,袁教授继续在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发展的背景中阐发电影伦理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当下的电影创作必须坚守伦理底线并担负起道德责任。在顺应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构想被提出,而其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电影的生产和研究实际,应当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汲取有效经验,打造学派的民族性和审美性等特质。就此,他从两个维度入手,追溯了中国电影伦理学的话语建构过程:一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二是中国电影伦理批评史。综合历史、理论和文本。袁教授指出,中国电影伦理学派是在电影伦理学得到确立后提出的构想,旨在打造电影伦理“产业学术美学”共同体,构建具有含蓄性、人伦性、民族性的电影伦理生态。
我国的电影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伦理批评及相应的“伦理批评模式”。袁教授以《小城之春》《黄土地》《芙蓉镇》等经典影片为例,梳理出中国电影的“社会学批评时期-本体批评时期-文化批评时期”之发展线索。2017年是电影伦理批评研究转向电影伦理学学科研究的重要节点,电影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第一次在学术界亮相,《首届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重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电影伦理研究进入了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派之建构的新时代。此后,大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袁教授也着力打造出了颇具规模的电影伦理学学术团队。
接下来,袁教授以跨学科视角,分析“电影伦理学”中的“电影学”“伦理学”“教育学”是如何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的。他认为,中国电影伦理学派从电影伦理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不仅研究电影的道德现象,还希冀总结这些道德现象背后深层次的伦理规律,通过功利论、德性论、道义论等伦理学原理构筑电影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中国电影朝着含蓄性、人伦性、诗意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传承中华传统美学中的优秀成分。
以《无名之辈》《四个春天》等与贵州有关的作品为榜样,袁教授对贵州本土的电影发展充满了信心,并希冀在座听众能够为贵州电影乃至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发展做出贡献。他总结道:在新时代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背景下,电影伦理批评要本着影响观众、指导实践,并有助于电影伦理学研究朝着学派建设的方向发展迈进,以期早日实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与气质的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学术愿景,从而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具有传统美德、现代意识、新时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中华美学核心价值理念的民族化的学科和学术价值资源。
最后,现场观众和袁教授进行了交流。讲座在满怀憧憬与希望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袁智忠,重庆梁平人,西南大学教授,电影理论家,博士生导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电影伦理学和公文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中国电影伦理学派开创者。主要研究影视伦理、影视批评、影视文化、公文传播等。兼任国际公文传播学会会长、重庆市广播影视高教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影视传媒专委会理事。出版《电影伦理学》《公文传播学》《青春电影的伦理审视》《影视文化纲要》《影视批评纲要》《中国电影伦理学·2020》等著作30余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艺术百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项目“21世纪电影批评价值取向的伦理性研究”(2011GD119)、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电影伦理学纲要”(18JHQ09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审视与重建”(15EC172)、“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电影的伦理思想研究”(20BC033)、“新时代乡村电影的道德审视与伦理重建”(23EC212)等多项。
主持人:钱进,哲学硕士,艺术学博士,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戏剧系讲师,曾赴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交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哲学,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外国美学》《新美术》《世界电影》《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有专著《光影现代性:全球视野中的新浪潮电影》和译著《朗西埃: 智力的平等》等。
文图:贵州大学 钱进 贵阳孔学堂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