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主讲孔学堂公益文化讲座 贵州大学栾成斌副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3-12-03 浏览次数: 23

    2023122日上午,贵阳孔学堂特邀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进行“中国历史地理”专题讲学,主题为“九州方圆——中国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本期讲座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栾成斌主持,来自贵阳市的百余名文化爱好者报名参加了讲座活动。

    讲座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一)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二)有域无疆时代的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三)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四)余论。

    韩教授认为,历史时期的中国应以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的版图为标准来衡量。无论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清水会盟,还是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都是中国境内两个政权之间的协议,并非现代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协议。正是因为中国边疆特殊的地理障碍,无形中形成了地理基础,使得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在详细讲述埃及的罗塞塔碑发现过程及埃及学诞生的同时,韩教授认为:中国的含义,经历了一个由天下之中的洛邑,转移到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的华夏文化核心区的过程。的确立不以血统、不以中央是否设置行政管理、不以经济重心所在、不以国内具体民族为判断标准,而是以华夏文化核心区为判断标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

    以史前时期六大文化区的形成为切入点,韩教授从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中出发,认为北方从酋邦阶段走向国家的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为地势、气候,从属其中的则是通过治水建立的组织和共同的祖先认同。韩教授引用学界顾颉刚、史念海、杨向奎、童书业等先生观点,分析夏代国家形成的过程并引用考古学的材料分析商人与周人起源与迁徙方向。在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中,年降雨400mm等值线对于农牧分区具有重要价值。清以前各个农业民族建立的王朝,周边民族的族属虽然不同,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互有伸缩的疆域之争,始终没有离开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交错带既是新生疆土的增长点,也是疆域内缩的终止线。

    在随后的讲述中,韩教授重点讲述了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因海上不再是地理屏障,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呈现出相应具体内容及发展过程。同时,韩教授疆域伸缩的多变性”“疆域归属的时间性”“九州与四海”“中国与夷狄等方面出发,论证现代中国疆域形成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建和组成的。也正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

    主持人栾成斌副教授对讲座作简要概述并主持台下听众提问与交流互动。现场互动活跃,听众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对韩教授的学术造诣表示钦佩并对孔学堂举办这样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表示感谢。

    主讲人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历史农业地理与环境变迁,主持并完成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上中下)、《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大地中国》等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国家级精品课。2019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列入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

 

栾成斌 孔学堂 图:孙晋芳 孔学堂

一审:王胜军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