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朱子学会2023年年会举行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博士参加

发布时间: 2023-11-04 浏览次数: 22

    20231027-30日,由中国朱子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陕西师范大学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共同承办,陕西正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转化与发展:朱子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朱子学会2023年年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师李秋莎博士参与会议研讨并发表论文“朱子感应论探微”。

 会议合影

    开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晓云致辞;厦门大学原校长、中国朱子学会会长朱崇实教授通过视频致辞;中国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宣读学会成立二级学会的批复。

陈支平宣读批复

    第一场主旨报告中,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对朱熹“齐家”思想进行新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学智教授对朱熹“中和新说”与关学的关系进行分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对朱熹释《孟子》及朱子的工夫论进行探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王新春教授认为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确立起了一种最具典范意义的儒学新形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教授再论“格物”说并将朱熹“即物”穷理与王阳明“致良知”进行对比进而论述从朱子到阳明的“格物”说转变历程以阐明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展开关系。

第一场主旨报告

    第二场主旨报告中,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丁为祥教授回顾宋明理学的总体发展进路并指出宋明理学的三重建构;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介绍了乾嘉朝朱子学发展态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智忠教授对“己丑之悟”后张栻与朱子的关系进行论述;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教授指出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以《朱子语类》论朱子晚年明德论思想。

第二场主旨报告

    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分为十二小组展开热烈研讨,聚焦朱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回顾朱子学发展历程、总结学术研究经验,进一步展望朱子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明确研究方向和新的增长点,以期为今后朱子学研究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在会议小组研讨中提出:朱子对于感应的讨论颇为细致而周备。朱子认为,天地间所有的造化与人事,包括阴阳变化、万物生成、情伪相通、事为终始,都属于感应。感应之理作为感应循环相代不已的所以然,即在感应之事中。能感能应的主体,是虚灵知觉,具众理、应万事的心。

    但同时朱子认为,不能仅将人心视为感应主体,认为所有的感应都是人心的“内感”。在“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与万物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的意义上,需要将所有“主宰管摄“的心也视为感应主体,从而承认感应主体不同的“外感”的存在。主体既然不同,内感便不能吞没外感,以致将心外的他人他物都仅仅视为被动为我所感、来应我感的对象。

李秋莎博士(左三)参会

    而因为理一分殊,至诚感应,不同的主体便能感通。心的知觉能力,既能知觉形气之私,也能知觉性命之正。心的感应也因此有感应于形气与感应于义理的区别。感通与否,由感应的公私决定。心有私主,仅仅感应形气之私,则憧憧往来,仅有同类来应而不通;心无私主而廓然大公,则所感皆通,物来顺应。

    因此,为感通所能做的工夫,只有“去蔽”,也即察识存养,而不能助长计效,着力思虑。气强理弱,造化不问和遂舛错、人事不问公诚私伪,均有感应之理。但人“好是懿德”,却能够且应当上体天心,崇善抑恶,使感应之理在整个天地之间愈益昭彰显明。如果回顾整个讨论过程,注意到朱子并未明言而已细心规避的旁行之途,当对其学问的宏大深粹及感应论的重要意义有更深领会。

李敬峰总结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李敬峰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会议主题紧扣朱子学会的学会宗旨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两创方略,推动了新时代朱子学的研究和创新。二是参会论文聚焦于朱子学,显豁出既精且深的学术水准。三是本次会议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展现了朱子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与接续发展。

肖永明致闭幕词

    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代表大会主办方致闭幕词表示,此次会议是一次朱子学的盛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切磋与广泛交流,推动了朱子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展露时期,时代氛围为朱子学研究提供了极佳环境,要共同努力推进朱子学研究,从宝贵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智慧。

 

文: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办公室 图:研讨会组委会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