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云贵走廊论坛“文化走廊与云贵高原”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 2023-10-01 浏览次数: 44

    2023928-29日,第二届云贵走廊论坛文化走廊与云贵高原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会议。2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主会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徐练主持开幕式。

会议合影 王平亮|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荣,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骆长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曦教授、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张应华教授等出席。

开幕式 刘欢歌|摄

    骆长江副书记在论坛上致欢迎辞,向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希望大家发挥智慧力量、共同促进文化走廊与云贵高原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骆长江致辞 王平亮|摄

    会议宣读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为此次研讨会发来的贺信。李国平教授代表主办方之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强调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特邀黄荣副主任讲话。黄荣向会议介绍了贵州省围绕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作出的若干努力及现有成效,强调相关工作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来全面展开,希望能够集会议专家学者之智,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言献策。

黄荣致辞 王平亮|摄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教授、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曦教授、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张应华教授作了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清教授主持。

    李大龙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重新认识走廊”为题,用自然凝聚,碰撞底定概括了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回顾了走廊概念形成学术话语的历史,提出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背景下审视走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指出走廊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等,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李大龙教授 李阳|摄

    张新民教授以“儒学入边与西南地区国家治理”为题,从“国家化”“内地化”“华夏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历史上儒学在西南边疆地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张教授以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省为例,探讨了西南及贵州在封建时代中央政权制度管控上地方政权逐渐消亡并实现国家化,在经济层面上与中原地区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并实现内地化,在文化层面上逐渐华夏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儒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凸显了文化治边的重要性。

张新民教授 李阳|摄

    张曦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藏羌彝走廊·共同体·道路的视角”为题,用三个不同的视角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强调这三个视角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分析道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阐释了以道路为基础形成的地域共同体研究如何有助于走廊地区地域社会、文化研究。

张曦教授 刘欢歌|摄

    杨庭硕教授以“民族图志: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象证据”为题,解释了什么是民族图志以及重新认识民族图志的特殊价值,强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研究领域。民族图志不仅能够弥补文字资料的缺失,而且能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具象证据。杨教授在PPT中展示了珍贵的民族图志资料,认为这些材料将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支撑。

杨庭硕教授 李阳|摄

    杨志强教授紧扣时事并以“‘村超’与多民族地域共同体建构”为题,分析了“村超”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其表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各民族间不分你我的特点。他认为,文化多样性从来不是阻碍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障碍,所要做的研究应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多样性,去分析其底层逻辑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同构关系。

杨志强教授 刘欢歌|摄

    张应华教授以“云贵走廊文化视域下的汉传音乐文化类型及其研究——基于‘线性音乐文化空间’的实践研究”为题,从音乐视角分享了汇报主题的范畴和关键概念,以及在展开这一此题域研究过程中的积淀与启示。他还在报告中说明了此次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主要观点以及采用的分析方法。

张应华教授 刘欢歌|摄

    湖北民族大学刘伦文教授对主旨发言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六位教授紧紧围绕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所作学术报告内容资料翔实、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考与视野。最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对后辈学人怎么样去做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刘伦文教授 刘欢歌|摄

    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参会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在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会议室及202会议室等分会场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

    第一分会场,主要聚焦于“云贵走廊”文化线路的相关研究,呈现了跨学科、跨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涵盖了文、史、哲、艺术、工科等领域。汇报交流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景象。

第一分会场 王琰琰|摄

    第二分会场,围绕云贵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进行汇报和交流。汇报人展示的田野调查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涉及各民族交往、民族地区的法律实践、旅游融合发展、西南地区的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科素养。

第二分会场 刘欢歌|摄

    第三分会场,汇报与交流主要以民族图志、清水江文书、少数民族文献、报刊材料、碑刻、建筑、口传材料、外文文献等为研究对象,呈现了贵州以及西南地区丰富社会历史现象和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习俗传统。

第三分会场 杨钦|摄

    第四分会场,主要是青年论坛,来自国内外的青年学者们以个案研究为特点,围绕线路遗产、云贵走廊文化、形而上信仰世界诸多领域研究开展了学术汇报及交流。

第四分会场 龙谢|摄

    下午五点,大会闭幕仪式在主会场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主持。 

黄诚教授 刘广琴|摄

    闭幕式分别由贵州大学代富红老师、青海师范大学马存孝副教授、贵州医科大学张振兴副教授、贵州大学栾成斌副教授分别对四个分会场进行总结汇报。

四位老师依次总结 刘广琴|摄

    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副主任马国君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总结。认为,通过对云贵走廊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民族研究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共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贡献。会议继往开来,丰富了民族文化走廊的内涵,不仅加强了学术交流,也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马国君教授 刘广琴|摄

    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杨志强教授致闭幕词,用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总结:坚守、团结、情怀。坚守是在学术上的坚守,要从关注西南地区文化到整个中国文化层面,目光要放在走廊这条道路上,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团结是大家要形成合力一起往前冲;情怀是与会者们今天齐聚一堂探讨学术,本就是一场学术团聚。此次会议凝聚了在这个领域的专业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关注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形成了学科梯队,在学术上形成共同体。

闭幕式 刘广琴|摄

    此次会议由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主办;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承办;贵州大学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贵州大学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东方思想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

 

文字: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潘家佳 刘广琴

图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王平亮 刘欢歌 刘广琴 李阳 王琰琰 杨钦 龙谢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