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加值:中国琴学流派简述

发布时间: 2020-07-05 浏览次数: 1353

秦汉以前,古琴更多地作为宫廷演奏乐器,与瑟、编钟等乐器合奏供王公贵族欣赏。当然,也用于祭祀或庆祝战争取得胜利等重大场合。当时的操琴人士,虽不乏有许由一类的隐士,及孔子、伯牙一类的文人高士,但主要以宫廷乐师为主。钟仪、师旷、师涓、雍门周等便是有名的宫廷乐师。

到了汉代,古琴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弹奏古琴的群体,除了专门的宫廷乐师外,还出现了像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文姬一类的文人琴家,相较于宫廷乐师而言,他们有着深厚的人文学养,并留有琴学专著传世,如扬雄的《琴清英》、桓谭的《新论·琴道》、蔡邕的《琴操》等琴学典籍,不仅扩充了古琴的操缦技法,而且更是从琴道的层次提升了古琴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精神。

溪山琴社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成立仪式

    汉代以后,古琴的发展逐渐走向文人士大夫、道门与佛门。同时还流入了民间。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具有演奏特色和斫琴特色的地域风格。关于古琴的地域演奏特色,最早可追溯至唐初琴家赵耶利对吴地琴风和蜀地琴风的概括。诚如其所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朱长文《琴史》)。同样地在唐朝之时,斫琴工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巴蜀一带的雷氏家族所斫的雷琴和江浙一带的张越琴堪称斫琴之典范。历来雷琴的斫琴工艺一直被斫琴家门奉为圭臬,它几乎代表了中国古琴的最高水准。  

地域风格的形成,为琴学流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论,一个琴学流派的形成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创派祖师,即该派的建立者;第二、本门琴谱,这部分不仅包括个人创造的曲目,而且还包含打谱。第三、演奏团体,一个琴学流派的形成,必须后继有人。只有具备传承的人,才可能将之开花散叶,从而延续该学派的生命。笔者从时间的角度,对当前影响比较大的几个琴学流派作简要梳理。  

 溪山琴社授旗

  

(一)浙派

当前人们公认最早的琴学流派为形成于南宋时期的浙派。郭楚望被追为该派的创派祖师。郭楚望,名沔,楚望乃其字,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古琴经典名曲《潇湘水云》便是出自他手。另外,据说《泛沧浪》、《飞鸣吟》、《秋鸿》均出自他手。这些琴曲皆为浙派的代表曲目。另外,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还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在刘志芳的弟子中,同样人才辈出,毛敏仲和徐天民便是其中的代表。据说二人还合编了《紫霞洞琴谱》,后世简称为“浙谱”,可惜该谱未能流传下来。

浙派历来人才辈出,对琴界影响深远。琴谱方面,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梧冈琴谱》、《琴谱正传》、《杏庄太音续谱》等皆为浙派琴谱,很多琴谱皆与浙派渊源甚深,如对后世影响很深的《西麓堂琴统》。人才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郭楚望、刘志芳、徐天明、毛敏仲外,汪元量、宋尹文、徐理、俞琰、徐和仲、萧鸾等琴家皆出自浙派,现代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及其传人徐匡华、姚丙炎、郑云飞、徐晓英、叶名佩以及其孙徐君跃、姚丙炎之子姚公白等都是当代知名琴家,对琴界皆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姚丙炎先生,在打谱工作上成就斐然。

 溪山琴社成员吟唱

  

(二)虞山派

到了明代,从地域上来看,当时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江派在当时指松江以刘鸿为代表的一派;浙派则是南宋琴家徐天民一脉在当时的传承。诚如《风宣玄品·序言》所云:“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大概到了明代中叶,江苏常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琴家,虞山派的开创者严澂。

严澂(公元1547-1625年),号天池,字道澈,江苏常熟人。武英殿大学士严讷之子。严澂对古琴风气的扭转贡献甚大。关于其对琴界的贡献,如当代琴家许建先生所言:“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组织了琴川社,开创了虞山琴派;二、编印了《松弦馆琴谱》;三、批判了滥制琴歌的风气。”[1]严澂编印的《松弦馆琴谱》,标志着虞山派的成立;他对当时盛行的琴歌的批判,直接影响了明清之际的琴人演奏风格。

与严澂同时还有一位琴家徐青山。严澂是虞山派的创派者,徐青山则为该派的集大成者。他与严澂的琴学同源,皆来自陈爱桐。另外,他还向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习《关雎》、《阳春》,又向爱桐之入室弟子张渭川学习《雉朝飞》、《潇湘水云》等曲。

徐青山(公元1600-1662年),原名上赢,后入苏州穹窿山隐居学道,改名谼,号石帆。相传其琴艺冠绝海内,故有“今世伯牙”之称。著有《青山琴谱》又名《大环阁琴谱》,其中,里面收录他撰写的《溪山琴况》一卷,对琴界影响深远。《溪山琴况》分为二十四条,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古琴的演奏要求,既有高度之思想,又不失于技法之点缀,是古代少有的琴学理论著作,堪称琴学之经。此外,《大环阁琴谱》卷首附的《万峰阁指法閟笺》,集中体现了徐青山对古琴指法的领悟,古代琴家对指法的记载,往往过于零碎,而像《万峰阁指法閟笺》那样集中、系统论述古琴指法的著作,实属少见。徐青山在严澂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虞山琴风,对虞山派的传承和发展厥功至伟。

溪山琴社社员独奏

    关于严澂和徐青山的贡献,清代初期的胡洵龙,在《诚一堂琴谱·序言》中有着精辟的概括。兹摘录如下:

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旧习,集古今名谱而删订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其于琴学最为近古,今海内所传“熟操”者也。徐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天地之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因损益之,入以《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曲,于是疾徐咸备,今古并宜。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此二公者,可谓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2]

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具影响的琴派。后人将这一学派的琴风特点归纳为“清、微、淡、远。”关于“清、微、淡、远。”,很多琴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如太老师卫家理先生在《侍琴斋琴谱·析清、微、淡、远》中阐释到:

一曰清:不急不燥,神清气爽,出音清润柔美,清丽脱俗,不夹微小杂音,清晰灵透,曰:天籁之音。

二曰微:不着重于全曲之鼔噪,下指随韵,若有若无之间,是细之深,意在弦外。指、曲与神相浴,曰:太古之音。

三曰淡:淡非平淡。音出无华,纯而不燥不扬,不骄不媚,毫无哗众乖戾之气,曰:物化之音。

四曰远:音出似自天外传来,幽深明静,幽远深邃,指琴音之质感若久久绕梁,似无在乎曲之存在,神韵久住,飘邈神游,琴身相融,物我两忘,曰:无极之音。[3]

虞山琴派,人杰地灵,自严澂、徐青山之后,亦不乏琴家对其发扬与传承,如清代的程允基,现当代的吴景略先生、吴兆基先生皆为虞山琴派的极大弘扬者。吴景略先生,天资聪颖,无论在古琴演奏还是打谱、创作、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皆贡献甚大,琴坛公认的一代宗师。其门人弟子中,如李祥霆、赵家珍、唐健垣、卫家理等皆为当世知名琴家。

吴兆基先生,从小随其父亲吴兰荪、叔叔吴浸阳学琴,家学渊源深厚,终究成为一代大家。在吴兆基先生的助推下,姑苏吴门琴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虽有吸收它派之风格,然基本上继承了虞山“清、微、淡、远”的琴风,亦遵虞山为宗。当今姑苏吴门琴家众多,如汪铎、裴金宝、吕建福等琴家皆为重要代表。虞山派的代表曲目非常之多,如《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普庵咒》、《忆故人》等曲。

琴箫和鸣

  

(三)广陵派

广陵派是继虞山派之后兴起的颇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它以江苏扬州为中心,扬州古时称广陵,故后人称之为广陵派。

关于广陵派,张子谦先生在《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一文中作了言简意赅地论述。依据此文,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唐代,但从琴派创立的条件而论,广陵派肇始于清代,其创派祖师为康熙时期的琴家徐常遇。

徐常遇,生卒年不详,清江苏扬州人,字二勋,别署五山老人。生于康熙年间。精通音律,为广陵派的创始者,辑有《澄鉴堂琴谱》,该琴谱中收录的《琴谱指法》,对于研究古谱指法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陵派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几乎未曾中断,在众多琴学流派中,实属罕见。广陵派自诞生以来,可以说一直影响着琴界的发展。琴谱方面,先后形成了《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和《枯木禅琴谱》,对于琴曲的传承,琴论的发展,皆功不可没。广陵琴人更是数不胜数,如对近代琴界有着重要影响的释空尘、黄勉之、杨时百、孙绍陶、贾阔峰、叶诗梦等琴家皆出自广陵派。当代琴家中更是不可胜数,如张子谦、刘少椿以及他们的门人、学生梅曰强、龚一、成公亮、戴晓莲、马维衡、赵家珍等琴家皆出自广陵派。代表曲目有《樵歌》、《墨子悲丝》、《梅花三弄》、《龙翔操》、《平沙落雁》等。

琴社成员联袂

  

(四)蜀派、川派和泛川派

关于蜀派、川派和泛川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琴界存有不少争议,限于水平,这部分笔者主要引用一些前辈学者的观点来做说明。

四川在古代称为巴蜀地区,元代以后才开始称为四川[4]。因此,从时间上说,蜀派的概念应早于川派。关于蜀派和川派这一问题,査阜西先生在《稚云琴谱》中提到:“四川在唐代赵耶利时,就有蜀派之名。到清代广陵派出世后,直至道光以前琴谱文献都称蜀派。而现时川人都自称川派,据四川琴家说,就是从曹稚云以后,才改称川派。”[5]显然,在査先生看来,蜀派早于川派,而曹稚云同冯彤云、张孔山等都是江浙一带的琴人,后来才由江浙进入到蜀地。也就说川派的概念最初是在外地琴家对蜀派古琴的称呼,随后才逐渐成为一个为普遍的概念。曾成伟先生在《蜀派古琴源流及特色》一文中,也认为“川派古琴就是蜀派古琴。”曾成伟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川派琴家,在西南地区甚至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此文可知,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在现代的川派琴人眼中似乎逐渐淡化了这两个概念。

关于泛川派,唐中六先生在《巴蜀琴艺考略·关于“泛川派”的形成》一书中作了详细讨论,兹摘录如下:

自清末或自张孔山以后,蜀中琴艺还有“泛川派”,并见于正式文论中。“泛川派”的琴人,今天我们所知的代表人物有:张孔山、沈草农(香港)、龙琴舫、蔡德允(香港)、査阜西等。

这一琴派的形成,就其琴风、特色应与蜀派相通,或起于蜀派。就“泛”字字义为普遍的、一般的、广泛、宽泛而言,可以说“泛川派”起于或宗于蜀派,但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流、融汇,取其长,弃其短,在此基础上自立门号。[6]

唐先生对“泛川派”的理解,作者是比较认同的。所谓“泛”,自然有扩大、开拓之义。

  琴社社员独奏

    丁承运先生在《论泛川派的外延与内涵》中,对蜀派、川派和泛川派的联系与区别都作了较为细致地论述,也比较有见地。读者若对蜀派、川派和泛川派的问题感兴趣,不妨阅读此文。丁先生在该文的“结语”部分归纳到:“川派是自张孔山为代表的江浙琴人入蜀带去浙派、虞山、广陵琴韵以后才有的称谓以四川地区为传播中心,从琴人籍贯看,比蜀派更广。泛川琴派则已远远超出四川范围,包括清末入蜀的江浙琴人和晚清、民初从四川地区沿着长江流域走向全国的琴人及其直系传承人。”[7]

蜀派、川派和泛川派,琴人众多,若论及蜀派渊源,可追述至伏羲,因而历史悠久。如汉代的司马相如、扬雄,北宋的苏轼等皆为蜀地琴家。近现代就非常多了,如张孔山、唐彝铭、顾玉成、査阜西、顾梅羹、喻绍泽、裴铁侠、侯作吾、俞伯荪、王华德、曾成伟等皆为该派之琴家代表。从学派的角度而言,一般追张孔山为创派祖师。

张孔山,名合修,号半髯子,浙江人,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年间,曾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相传其琴艺高超,在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门人弟子众多。在琴谱方面,如《天闻阁琴谱》、《百瓶斋琴谱》、《沙堰琴编》对琴界影响深远;琴曲方面,如《流水》、《醉渔唱晚》、《孤馆遇神》、《普庵咒》、《孔子读易》等曲最具特点,特别是张孔山传谱的《流水》,在当时艳称海内,深受广大琴人喜爱。

独奏与茶艺

  

(五)九嶷派与管派

九嶷派,也是活跃于现当代琴坛的重要琴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为近代琴家杨时百。杨时百(1863-1932年),名宗稷,虽在北京教授琴艺,但从小出生于湖南,仰慕九嶷山,故自号“九嶷山人”。杨时百一生著作颇丰,后人将之对琴学的著述合编为《琴学丛书》,加上其琴艺高超,有“民国古琴第一人”之称号。其门下弟子众多,如管平湖、李浴星、杨葆元、关仲航、彭祉卿等知名琴家均师从于杨时百。另外,在下一代琴人中,如郑珉中、王迪、许健、李天桓等,现在活跃于琴坛的杨青、乔珊、邓红等琴家皆为九嶷派琴家。该派代表曲目有《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歌》、《离骚》、《欸乃》等曲目。

管派的提法,最初见于1995年,由管平湖先生的嫡传弟子王迪在《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艺术生涯》一文中所提出。原文为:“管先生对古琴艺术研究极深、得九嶷派杨时百、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8]管平湖先生的成就,无论是打谱还是琴曲演奏,屈指可数,已然具备琴派创立者之条件,因此,对于王迪先生的提法,笔者是比较认同的。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指导琴社活动并参加雅集

  

(六)闽派和岭南派

闽派古琴艺术于道光年间形成,创始人为浦城县的祝桐君。祝桐君(1800-1862年),名凤喈,福建浦城人。由于其父好琴,家有藏琴数十张,还设置了一个“十二琴楼”,为藏琴之所。他十九岁向其兄祝风鸣学琴,随后专研于琴学三十余年,成就斐然,门人众多,在闽南地区极具影响。学习与教学之余,还致力于琴谱的搜索,著有《与古斋琴谱》传世。该著作中的很多琴学观点对于理解古琴而言颇具启发。另外,闽派的第二代传人张鹤,于1864年刊印的《琴学入门》 ,深受广大琴人青睐。现在活跃于琴坛的陈长林先生乃该派之琴人代表。《石上流泉》、《阳光三叠》、《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曲皆为该派代表曲目。

岭南派是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为活跃基地的古琴流派统称。该派创始人乃道光年间的广东琴家黄景星。黄景星(?-1842年),字煨南,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与兄长皆好古琴。他的琴艺主要学于父亲与兄长。他根据家传的《古冈琴谱》,在此基础上,编订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悟雪山房琴谱》。岭南派的琴人较多,如郑健候、杨新伦、谢导秀、谢东笑等皆为古琴名家,其中以杨新伦及其高足谢导秀最具代表。岭南派的代表曲目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平沙落雁》、《乌夜啼》等。

 中国文化书院方岚博士参加雅集

  

(七)诸城派和梅庵派

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诸城古琴称“山东诸城派古琴”或“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该学派最初源于两位琴家,王雩门(字冷泉)和王溥长(字既甫)的共同开创。王雩门宗金陵派,王溥长宗虞山派,虽然二人琴学渊源有异,但在一些曲目的处理上,却是一致的,如《长门怨》、《关山月》、《秋风词》等曲。如此,为诸城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该派人才亦众多,除了前面提到的王雩门和王溥长之外,还有王心源、王心葵、王燕卿、詹澂秋、张育瑾、王凤襄、刘赤诚、茅毅等琴家。代表曲目有《长门怨》、《秋风词》、《关山月》等曲。

梅庵派的创派祖师为王燕卿。王燕卿(公元1866-1921年),名宾鲁,清末民初的古琴大师。王燕卿先生为近代琴家中少有的极富创造力的琴家。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琴话·从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一书中对其生平事迹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该文中多处引用到王燕卿先生之言,如“近三十年既不以他人为法,又不以诸谱为可,凭殚心瘁虑,追本探源,无不别开生面。”[9]、“后之学者,勿为腐儒与诸谱所误。”[10]由此可知,其见地之独到。王燕卿先生的思想境界不同于一般琴家,在琴曲演奏上也独具一格。如一九一九年,在上海举办的近百人参加的“晨风庐琴会”上,包括大家杨时百在内,当时他弹奏了一首《平沙落雁》,他以精湛的琴艺和别开生面的演奏,赢得众人不约而同的站立,从而一举夺魁。  

  琴社社员独奏

一九一七年[11],王燕卿与康有为游南京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易园有幸聆听王燕卿抚琴,大为赞赏,挽留其于学校任教,从而开创了古琴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王燕卿先生逝世后,其门人弟子为了纪念他在梅庵园传授琴艺的恩情,徐立荪与邵大苏于一九二九年共同创建了“梅庵琴社”,为梅庵琴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一九三一年,《梅庵琴谱》的刊印,标志着这一学派的正式成立。王燕卿先生门人弟子众多,如徐立荪、邵大苏、孙宗彭、吴宗汉、陈心园、朱惜辰、刘景韶、林友仁、唐健垣等。主要琴谱有《梅庵琴谱》和《龙吟馆琴谱》。琴曲有《关山月》、《秋风词》、《极乐吟》、《平沙落雁》、《捣衣》等曲。

综上简要介绍了从古至今最具影响力的几大琴学流派。除此之外,还有金陵派、燕山琴派、金州琴派等,限于资料匮乏,他日再予以补充。



[1]许健:《琴史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1页。

[2]转引自许健:《琴史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5页。

[3]卫家理:《侍琴斋琴谱》,香港:中华巢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第39页。

[4]关于巴蜀转为四川的称呼,唐中六先生在《巴蜀琴艺考略》一书中作了相关说明。

[5]黄旭东、伊鸿书、程源敏、查克承:《査阜西琴曲文萃》,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665页。

[6]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7]转引自周耕主编:《琴学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8]转引自乔珊:《管平湖曲谱集》(一),北京:中国书店,2017年,第1-2

[9]成公亮:《秋籁居琴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6页。

[10]同上。

[11]一般认为是1917年,但严晓星先生在《王燕卿任教南京高师时间考》一文中,认为是一九一六年。

  

  

  

作者:贵州大学溪山琴社前社长 贵阳市心源书院 袁加值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