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半知:王阳明龙场居所浅析

发布时间: 2020-06-26 浏览次数: 3203

    对于王阳明居夷,大家是有所了解的,在此不必赘述。然就王阳明居夷期间的居所情况如何,未必都能圆其说。多年来,经常看到一些关于王阳明龙场悟道及其龙场生活情态的种种文章,多有不敢苟同之处。有的甚至未到过龙场,未读过《居夷集》,凭道听途说而臆断,信人云亦云而揣度。昨日,又看到某公众号推出文章,说王阳明居夷怎么怎么的艰难,文中说王阳明“更有甚者,还要教当地人建房子居住”等等,真相果如是乎?且不论王阳明十二岁离开家乡到京城读书、科考、入仕,并无建房经历,仅其在龙场的生活境况,即可窥一斑也。

    首先,王阳明被贬龙场驿的“龙场”在哪里?史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就是今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的龙场镇(已改为龙场街道办事处)。王阳明居夷时,只有龙场驿,尚未有修文县。然而,据《贵州通志·事前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版)载:“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公元1384年),召奢香入朝。命都督马烨还,罪之。奢香归,遂立龙场九驿。”通志附《贵阳志·九驿考》载:“九驿者,龙场、陆广、水西、奢香、金鸡、阁雅(鸦)、归化、威清、谷里也。龙场在贵州西北五十里。”所谓“贵州西北五十里”,是从贵阳往西北五十里路,其实并不远。且贵州建省是明成祖永乐十一年(癸巳,公元1413年),王阳明到达龙场是正德三年(戊辰,公元1508年)春三月,此时贵州建省已经九十五年(见《贵州通志·事前志二》),龙场离贵阳仅五十里,能“蛮荒”到人民不会建房,没有房住吗?此时龙场驿已经设立一百二十四年了,难道官道上的驿站设立在荒无人烟的万山中吗?果真如此,谁敢在此停留。显然,当时的龙场驿并不僻远荒凉。

    第二,王阳明刚到龙场时居住哪里?他在《玩易窝记》中写到:“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为窝而读《易》其间。”说的是居住在山麓下面的山洞。而从《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来看,他们自己搭建的草庵还没有肩膀高,面积仅够困倦时休息。四周的藩篱是天然的荆棘,门前是土坡,台阶都没有。这不就是百姓为方便耕种时休息,在田间地头搭建的窝棚嘛。

    第三,搬到龙冈山东洞后怎么样呢?《移居阳明小洞天》载:“古洞閟荒僻,虚设疑相待。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扫洒。”诗中说得很明白,是在岩边垒灶,旁边就放床,完全是“拎包入住”,根本没有进行改造、修建,一切都那么“原生态”。

    第四,当时龙场人民的生活场景怎么样呢?王阳明的《村南》:“花事纷纷春欲酣,杖藜随步过村南。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稚犬吠人依密槿,闲凫照影立晴潭。偶逢江客传乡信,归卧枫堂梦石龛。”从诗中看,当时春光正浓,王阳明拄着拐杖出去走走,来到村南。看到村中老翁在教小牛耕地,溪边有女人在清理蚕种。小狗依着茂密的木槿,悠闲安静的鸭子站在清澈的潭边。运气不错,竟然遇到来自家乡方向的人,带来家乡的音讯,开心地回到洞中睡觉去了。这是多么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啊,王阳明来到的龙场,堪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那么,王阳明有没有教龙场人民建房?

    《何陋轩记》载:“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辨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大意是:我刚到的时候,没有房屋居住,居住在草丛荆棘之中,心情很不好。迁到龙冈山后,居住在石洞中,里面又阴暗潮湿。龙场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我,对我不怕简陋而安居表示很佩服,与我越是亲近。我在荆棘边辟园种地,龙场人民说我自得其乐。他们相约砍伐木阁箐的木材,在我住的地方建一间小屋给我居住。我于是在小屋边种了桧、竹、花卉、药材,整理了堂阶,在屋内分别陈列了琴、书、图等物,读书讲学休闲的条件便稍稍具备了。远近的游学之人也开始聚集到我的小屋,小屋象在都市中一样热闹,我也忘记了自己是谪居少数民族地方。

    据《龙冈新构》记载:“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冈书院’,其轩曰‘何陋’”。明确表明是“诸夷”觉得他居住的山洞阴暗潮湿,主动提出帮他建房的。这与其《何陋轩记》完全吻合。诗中说:“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说的是从龙冈书院望去,前面是“远峰”“深树”,还有村寨连绵,竹木交错。如果是王阳明教大家建房,怎么在他自己住山洞时,前面就“墟寨逶迤”呢?诗中又说:“营巢乘田隙,洽旬始苟完。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诗意很清楚:龙场人民趁农闲的时间帮王阳明修建房屋。刚好十天,勉强完成了。王阳明最初的想法是能遮风挡雨就可以了,没想到建成后如此美观。

    另据《瘗旅文》载:“维正德四年秋,七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文中的“过龙场,投宿土苗家。”说此吏目三人是在龙场少数民族人家借宿,如果龙场人民不会建房,自己都没有房屋住,那吏目三人借宿的是哪里?他们怎么不去找驿站住,不去找王阳明借宿呢?

    纵观各典籍,并无王阳明教龙场人民建房的记载。然此说来自何处?《王阳明年谱一》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今《王阳明全集》《王文成公全书》均引用此版)。不难看出,所谓“王阳明教龙场人民建房”之说来自上面的“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然而,只要稍加领会,就能明白,此句之意是说王阳明初至龙场,没有居住的地方,当地人帮他建房居住。《王阳明年谱一》在本段记载中还说:“居久,夷人亦日来亲狎。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前后比较,清楚明白地说是当地人为王阳明建房,而不是王阳明教当地人建房。遗憾的是年谱记载混乱,甚至将原本就是地下山洞的玩易窝都说成是龙场人民帮王阳明建的。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2019版)卷十七:“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文中明白交代,是当地人相约伐木建房给王阳明居住。

    综上,王阳明居夷,没有教龙场人民建房,相反,是龙场人民感谢他教化,可怜他穴居,不忍其受风湿折磨,主动提出帮他建房的。

作者简介:

    李半知,本名李小龙,70后,土家族,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理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修文县文联主席、阳明诗社社长。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经作者授权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