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美:实践跨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的办刊特色及经验

发布时间: 2020-05-18 浏览次数: 430

    2020年第38卷第1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王勤美博士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16ZDA156)、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湘黔界邻区域的多元族群互动与文化交融研究”(18GZYB26)研究成果,题:实践跨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的办刊特色及经验。全文如下:

 

    【摘要】“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2010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第1期开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了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对象的特色专栏“清水江学研究”,自栏目设立之初,就聘请清水江文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主持人,同时以贵州大学法学、哲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历史学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及博士点为基础,依托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紧跟学术热点。截止2019年第6期,“清水江学研究”专栏共刊登48131篇文章,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了跨学科多元发展。201911月,“清水江学研究”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栏目不仅聚焦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更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关照,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实现了知识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201812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的正式公布实施,以及以锦屏文书为支撑的“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获“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系列行动。当下正在进行的清水江文书“林粮间作种植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的行动,可以说是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资政参考的典范。显然,回顾栏目的办刊历程及经验,对展望未来,实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提质升核、更好的服务学术研究以及地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水江学;跨学科;办刊经验;资政参考

 

一、设栏缘由及意义

    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下游地区保存的汉文民间历史文献的总称,是黎平、锦屏、天柱、三穗等地苗、侗、汉等各族人民在明至民国时期经营混林农业和木商贸易而形成的民间契约,包括各类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权属买卖以及林木植造、管护、经营等契约,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调解裁决文书、家庭收支登记簿册、官府文件、村规民约、族谱等。[1]清水江文书具有如下特性:(1)以汉字记苗音、记侗音的方式书写;(2)数量大,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地域格局和人际网络下体现出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3)未经官府验迄的白契多,红契少;(4)归户性强,一个家族的契约文书收存于某一家户。“锦屏文书”20102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锦屏县城也建有“锦屏文书特藏馆”,但作为一个县域概念,难以容纳相邻黎平、天柱、剑河、三穗等县收藏的类似民间文献,因此基于整个清水江流域的整体性和内在历史逻辑,以“清水江文书”命名,均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纳。[2]清水江文书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封建契约文书和反映林业生产关系历史文献的空白,也填补了苗、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经济交往中缺少文字记载和法律史的空白。因此,清水江文书被认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徽州文书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六大发现,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已展开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对清水江流域清至民国时期的山林田土契约进行收集、整理,并在《侗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向外界公布了部分契约文书。1990年代,贵州大学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990)和国家自然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清水江干流沿岸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1995),对清水江流域进行了包括碑刻、文书在内的广泛调查。20012002年,由杨有赓和唐立、武内房司合作编辑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3卷)正式公开出版,首次将清水江文书推向世界学术舞台。2007年、2010年,张应强、王宗勋主编的《清水江文书》第一辑(全13册)、第二辑(全10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开启了清水江文书整理的实质性进程。2011年,贵州大学、凯里学院、中山大学共同申报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与研究”斩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复旦大学也将“贵州清水江文书研究”列入985工程第三期研究项目。2013年,张新民主编的作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天柱文书》(共22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任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的卜宪群评论“《天柱文书》的整理出版,反映了清水江流域不仅文书种类较多,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重要,它有助于梳理明清以来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助于了解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互动。标志着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已进入到新的阶段。”2018年,凯里学院整理出版《清水江文书·黎平卷》共228000多件文书,该文书的集结出版得到北京大学赵世瑜、厦门大学郑振满、中山大学张应强、贵州大学张新民等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推动了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工作。

    为集中展示清水江文书研究的最新成果,搭建高质量的学术平台,贵州大学学报编辑积极捕捉学术研究热点,在编辑部前主任杨军昌以及张新民、朱荫贵、徐晓光、林芊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第1期起,《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了“清水江学研究”特色专栏。张新民、朱荫贵等学者就清水江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进行专文论述,认为清水江学是指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主体,兼及清水江流域历史与地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清水江流域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是继敦煌学、徽学之后又一获得学界普遍认同,既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又有普遍文化意义的重要地域性学问。[4]

 

二、栏目特色及办刊经验

    1.清水江学研究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及责任编辑

    “清水江学研究”栏目自创立之初,就聘请国内著名的清水江文书研究专家张新民教授为栏目主持人,并在其支持下吸纳学界优秀论文。张教授是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政府学位委员、省管专家、中国社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儒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典籍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张教授还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与研究”(11&ZD096)、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201010121003002)等项目;主编《天柱文书》(凡22册),撰有《贵州传统学术思想世界重访》《贵州地方志论纲》《贵州地方志举要》《贵州地方志考稿》(上、下册)《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贵州卷)等专著;在《民族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汉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荣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不仅如此,“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由清水江学研究专家杨军昌教授担任责任编辑,杨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与经济、民族教育与历史、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首批“黔灵学者”、贵州省核心专家、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16ZDA156)、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的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05XRK003)、“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10XRK001)、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研究”(2015-GM-138)等近10项课题。出版《西南山地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2013)、《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2015)、《贵州民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2016)、《清水江流域民族教育文化研究》(2019)等10余部著作。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农村经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民族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CSSCI期刊40余篇,曾多次获全国及贵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2.以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团队为依托

    “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的开设依托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族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等机构,以贵州大学法学、哲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历史学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及博士点为基础。

    栏目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一批年龄结构合理、学科背景多样的作者队伍。比如知名的清水江文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朱荫贵、中山大学张应强、吉首大学杨庭硕、贵州大学张新民、林芊;中年学者刘锋、曹端波、严奇岩、罗康隆、安尊华、程泽时、张明、龚晓康、张中奎、王凤梅、吴声军、姜明、龙泽江;青年学者吴才茂、谢开健、罗正副、李士祥、韦天亮等;地方学者王宗勋、龙令洌、张继渊等。据初步统计,林芊发表《中国民族地区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清水江模式:清至民国西南内地边疆侗苗地区土地关系研究之三》《清水江文书:中国文书研究的新视野》等22篇论文;张新民发表《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再论建构清水江学的题域旨趣与研究发展方向》等21篇文章;张明发表《清水江文书中“股”的特殊称谓、分配机制及其社会关系》等10篇余文章;此外,马国君、张中奎、安尊华、程泽时等也发文若干,共计131篇。除学术论文外,还有阶段性著述成果8部:张新民主编的《天柱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踪迹——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4)、张新民、朱荫贵主编:《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林芊:《凸洞三村:清至民国一个侗族山乡的经济与社会——清水江天柱文书研究》(巴蜀书社,2014)、《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以清水江为中心、历史地理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安尊华、潘志成校释的“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丛书”《土地契约文书校释》(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张中奎:《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厅”的王化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马国君、张坤美的《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研究——以现存契约文书为对象》(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王宗勋、张应强主编的《锦屏文书与清水江地域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王宗勋的《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锦屏文书研究论文选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杨军昌、钟昭会主编的《清水江学研究》(两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等。上述著作均为清水江文书研究团队的成果,其中精华部分均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正是由于上述学者长期稳定的支持,栏目才得以持续发展。

    3.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紧跟学术热点

    2012年《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立“清水江学研究”栏目,至2019年已有8年历史,专栏以学术前沿与学术价值并重,不断拓宽研究视域,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发文信息检索,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9年,全国范围涉及刊登清水江文书研究的相关刊物总计达30余家,但形成专栏且办刊超过5年以上的不过2家。“清水江学研究”栏目自开设以来,共组织、刊发了近48131篇文章,所发论文几乎实现了基金项目的全覆盖,国家基金项目比为9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比为82%。目前已成为全国刊载清水江文书研究数量集中、题域广泛、特色鲜明的栏目,成为期刊界一门学科催生一个专栏的典型案例,为新的学术领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9年,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团队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50多项目,例如张新民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与研究”(11&ZD096)、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201010121003002);林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至民国时期内地侗、苗民族地区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研究”(14BZS065)、教育部项目“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09XJA770001);马国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至民国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文书研究”(12XZS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水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研究”(12YJA850071);王凤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水江流域典当文书研究”(14BZS1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清水江流域宗族关系文书研究”(12YJC770055);安尊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12XZS020)、“清水江流域民间借贷契约文书研究”(11BMZ064);黄诚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珍稀佛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2YJA730003)、第56批博士后基金“契约文书里的乡土中国”(2014M560413);王代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500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史研究”(10BZS002)等项目。此外,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全国以清水江文书为主题的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多达70多项,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不少博士生、硕士生也前来清水江流域开展学位论文调查与研究工作,截止2019年,贵州大学以“清水江文书”为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就多达三十余篇。

    上述研究团队以及清水江文书研究的诸多课题,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后盾和支持。栏目内容集中在研究综述、学术笔谈、文书整理、土地经营、营林植造、纠纷调处、社会管理、制度习俗、文化教育、宗教生活等专题领域组稿、编辑,以突出清水江流域的地域文化特征,立体呈现清水江学这一地域性学术的体系轮廓。[5]

 

三、跨学科多元发展,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2019年,《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目前,通过中国知网的统计来看,该栏目发表的文章引用率较高,如张新民《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再论建构清水江学的题域与研究发展方向》一文,下载量达830次、引用52次;《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四人谈》一文下载611次,引用22次;林芊《近代天柱凸洞侗族地区的土地买卖和地权分配: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研究之一》一文下载391次,引用15次等。栏目发表的文章多次被复印、文摘、汇编或存目,如2013年第6期发表的朱荫贵《从贵州清水江文书看近代中国的地权转移》即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第4期全文复印。

    此外,栏目刊发文章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例如吴声军:《从文斗林业契约看人工营林的封闭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二》(2014年第4期)、《从文斗林业契约看人工营林的连片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三》(2015年第1期)获广西十四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林芊:《凸洞三村:清至民国一个侗族山乡的经济与社会——清水江天柱文书研究》(2014),获贵州省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徐晓光:《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苗族习惯法研究》获首届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原生的法——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法人类学调查》获贵州省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获贵州省第8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款约法——黔东南侗族习惯法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获2013年贵州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程泽时:《互动与共享:清代苗疆社会转型之理讼调试》获2018年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张中奎,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其著作《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厅”的王化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变迁》获贵州省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王宗勋:《锦屏文书征集手记》获黔东南州社科三等奖。上述获奖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均发表在“清水江学研究”栏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来,有关清水江文书的会议逐步增多。例如,20122月贵州大学召开“黔沪两地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20134月,贵州大学文化书院举办“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201310月在贵州大学召开第一届清水江文书高峰论坛国际研讨会揭牌仪式暨清水江文书天柱卷首发式;201510月,在贵州锦屏举办“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第二届‘汲古黔谭’”论坛。20191130日—121日,“经验·概念·方法:‘清水江研究’与西南研究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不难看出,与“清水江文书”相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栏目在学术界和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201212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贵州大学罗正副、贵州省委党校王代莉的《清水江文书研究的新维度》一文,报道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和年度项目“近500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研究”课题进展状况。20131127日,《贵州民族报》“古籍·综合版”报道了《清水江文书:中国民间文书的又一座宝库》,认为“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是继甲骨文、汉晋木简、帛书、敦煌文书、徽州文书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文献成果”。[6]2014319日,《贵州政协报》“文化视点”专栏做了《清水江文书:农业时代的文化遗产》的专题,高度肯定了清水文书作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20141117日,《中华读书报》报道了《在乡土中国发现历史——<天柱文书>出版的意义与启示》一文。20151015日,《光明日报》邀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三位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张应强、贵州大学张新民、贵州师范大学徐晓光做了专题报道。张应强《田野与文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田野调查与文献解读相结合是清水江文书整理研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整个人文学科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7]张新民《文书整理须力戒十个弊》指出文献整理考据需要遵守的十条规范。[8]徐晓光则做了《清水江契约文书及其特征》的专题汇报。2016226日,《贵州民族报》刊出《保护“锦屏文书”刻不容缓》的报道,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文书的保护力度。2018126日,《贵州日报》题为《清水江文书:研究中国人文历史崭新视角》的文章对《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的出版做了重要报道,并对国内知名文献学专家进行专访。郑振满教授认为“文书研究应该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要有一种更为广阔的视域,文书不仅仅是历史学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人文历史的问题”;贵州大学张新民指出“以清水江文书为代表的沿江、侗寨、苗乡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学者介入这个研究行列,从清水江更好地认识西南,认知中国。”[9]

    “清水江学研究”栏目创办以来,得到了政、学两界的广泛好评。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曾以《<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清水江学研究专栏有特色”》为题,评价专栏的创办“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突出了地方特色,彰显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对栏目的开办给予了高度肯定。[10]清水江文书研究专家林芊教授在《一份期刊专栏与一门新学术的诞生: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清水江学研究专栏“是《贵州大学学报》五十多年来的一次大变革,为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奉献出一个走向全国的学术论坛平台,实际上是将清水江学推向全国和世界”[11]

 

四、知识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目前学界对清水江流域文化的研究已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研究范围也由文书本身扩展至经济学、民族学、农林经济管理、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文献学等领域,对当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木植造管护、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也体现出清水文书研究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可持续性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清水江学研究”栏目刊登的文章,并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更加注重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始终秉承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理念。例如徐晓光《清水江杉木“实生苗”技术的历史与传统农林知识》(20144期)、《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20151期);朱荫贵的《从贵州清水江文书看近代中国的地权转移》(20136期);杨军昌《规制与教化:清水江文书的社会教育内容探析》(20174期);林芊《从清水江文书看近代贵州民族地区土地制度: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简介》(20126期)、《近代天柱凸洞侗族地区的土地买卖和地权分配: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研究之一》(20132期)、《从天柱文书看侗族社会日常纠纷与协调机制:清水江文书·天柱文书研究之五》(20141期);马国君《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及其影响研究》(20182期);安尊华《清水江文书视域下的民国前期土地买契税》(20155期);程泽时《明清苗疆之“政治契约”考论》(20191期);吴声军《从文斗林业契约看人工营林的封闭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二》(2014年第4期)、《从文斗林业契约看人工营林的连片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三》(2015年第1期)等论文均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对象,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讨论杉木种植的技术与传统农林知识以及“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

    20102月,“锦屏文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国档案报》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贵州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档案局等部门明确下文保护“锦屏文书”,并批准贵州大学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清水江文书研究中心”,由张新民教授担任中心主任。随着清水江文书研究显著增多,学界积极呼吁加强文书的保护与研究力度,并得到了政府的响应。20181220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明确指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利用文书的权利和保护文书的义务;第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书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统筹、协调与领导,将文书保护和利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文书征集、馆藏、研究、出版等的投入;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抢救、保护和利用文书有重大贡献和做出显著成绩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六条,自治州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文书保护工作的规划、组织、监督和指导。县(市)档案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文书保护与利用等工作。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林业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文书抢救、保护、利用工作;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文书抢救、保护与管理工作,指定专(兼)职人员协助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书,并按照规定向县(市)档案馆移交文书。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和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护本村文书。”[12]

    锦屏县是典型的山区,山多田少,田间所出产稻粮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必需向广大山间寻找补充,在明代中期就形成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生产方式和习惯。锦屏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杉木的生长,所以,锦屏是中国杉木的核心生长区,这里的杉木不但速生丰产,而且具有入土千年不腐的特点。明清之际木材贸易发展起来以后,又出现了林与粮争地争时的矛盾,为了解决林粮矛盾问题,锦屏地区各族人民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既能促进杉木、油茶等林木快速生长成材,又能有效地解决因山多田少、粮食不足问题的生产方式——林粮间作复合系统。锦屏县“林粮间作种植复合系统”被专家称为“中国南方旱作农业的典范”,它发展形成四百多年来,既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使这里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山常青,水常绿,有效地解决了因山多田少而出现的粮食困难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族和谐。这种生产模式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在锦屏县广大农村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仍是群众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生产手段。以锦屏文书为文献基础的锦屏县“林粮间作种植复合系统”是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各族人民数百年来积累形成的文化遗产,是生态智慧的结晶,具有农业文化遗产“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显著特征。”[13]。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办加(201810号关于“开展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精神,锦屏县“林粮间作种植复合系统”至今仍是农村广大群众乐于传承和广泛使用的生产方式,更加上有数以万计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锦屏文书和拥有一大批以锦屏文书和“林粮间作”等人工造林史的研究成果作为资料支撑,201812月,锦屏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合作,终于功夫不负有人心,20191231日,“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获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回馈地方社会,清水江文书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清水江边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201711月,第四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在锦屏文斗村举办,主题是“文书·生态·文化”;201811月,第五届锦屏文书研讨会在锦屏举办,题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两次学术会议均立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文书研究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结语

    作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下游地区保存的清至民国时期苗、侗、汉各族人民经营混林农业和木商贸易而形成的民间契约,是“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2012年第1期开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了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对象的特色专栏“清水江学研究”,自栏目设立之初,就聘请清水江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主持人,以贵州大学法学、哲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历史学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及博士点为基础,依托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紧跟学术热点,得到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一致好评。截止2019年第6期,“清水江学研究”专栏共刊登48131篇文章,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了跨学科多元发展。201911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栏目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栏目刊登的文章,不仅关注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更注重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始终秉承学以致用,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201812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的正式公布实施以及“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获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行动,无疑是清水江文书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作为资政参考的典范。显然,回顾栏目的办刊历程及经验,对展望未来,实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提质升核、更好的服务学术研究以及地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颁布施行[EB/OL][2019-10-11].http://www.gz.xinhuanet.com/2019-03/10/c_1124215013.htm.

    [2]张应强.方法与路径:清水江文书整理研究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6-41.

    [3]华子.清水江文书:农业时代的文化遗产[N].贵州政协报,2014-03-19.

    [4]张新民.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与清水江学的建构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特色栏目清水江学研究》序[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1.

    [5]杨军昌.彰显地域文化助推学术发展:“清水江学研究”特色栏目建设实践谈[J].教育文化论坛,2015(5):133-135.

    [6]姚曼,兰岚.清水江文书:中国民间文书的又一座宝库[N].贵州民族报,2013-11-27.

    [7]张应强.田野与文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方法论[N].光明日报,2015-10-15.

    [8]张新民.文书整理须力戒十个弊[N].光明日报,2015-10-15(16).

    [9]赵相康,郭远芳.清水江文书:研究中国人文历史崭新视角[N].贵州日报,2018-01-26.

    [10]《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编辑部.《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清水江学研究专栏有特色[J].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2012(5):207.

    [11]林芊.一份期刊专栏与一门新学术的诞生: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水江学研究”专栏[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3):203.

    [12]锦屏县广大干部学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EB/OL][2019-10-13].http://www.jpzf.gov.cn/xwzx/jrtt/201901/t20190109_2804063.html.

    [13]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怎么保护[J].中国农史,2012(6).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清水江学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