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君教授等参加“第七届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7-11-15 浏览次数: 93

    2017年11月3-6日,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平武县人民政府等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韩国等凡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以“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及其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为主题,围绕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与地方社会治理、土司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四川平武县土司文化暨土司建筑遗产报恩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展开了探讨。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马国君教授以及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曾凡玉、俞智法等应邀参加了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马国君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是“明清西南土司‘和平改流’的途径、原因及善后研究”。认为,“改土归流”属明清时期朝廷依法对土司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从实现途径看,大致分为“武力改流”与“和平改流”两类。“和平改流”主要指朝廷通过非暴力手段,将自愿呈请改流,以及违规、无嗣等土司废除,并在其领地内置流官府州县,派驻流官加以管理,最终实现从土司治理到流官治理的行政转型。此类转型由于是不流血的“和平改革”,故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此,梳理、分析这一改流途径、原因及善后举措,对于丰富和完善土司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该文由于是首次提出土司“和平改流”事宜,论文观点新颖明确,层次清晰,得到了与会专家好评。

    俞智法、曾凡玉共同提交了“论明清贵州土司区动植物纤维业经营与环境的兼容”。认为,贵州省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动植物纤维类型丰富。就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经营的纤维类型言,主要有葛麻、木棉、苎麻、棉花、以及各类家畜皮毛、蚕丝等。此类纤维业经营因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兼容,不仅促进了当地衣料作物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当地环境持续稳定。揭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天西南山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借鉴。该文以土司地方土产研究为特色,引起了与会专家兴趣并得到了赞扬。

    此外马国君教授还作为分会场主持人以及大会分组代表做了总结发言。会后与会专家一同参观了修建于战国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

    近年来,马国君教授结合我省历史特点,指导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根据其兴趣特点进行土司问题研究,曾带领四届研究生参加了在广西忻城、贵州遵义、湖南永顺等地举行的国际土司会议。参会论文得到了专家好评,也让各研究生开阔了研究视野,了解了学术前沿。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