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和灏博士参加“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7-11-05 浏览次数: 117

    201710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求索》、《民国档案》、《学术研究》、《史林》、《史学月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出版机构,以及来自美国、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共计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此次大会。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庄和灏博士参加学术研讨并担任学术报告评议人。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活动中,与会各方围绕中外关系的研究范式与未来、边疆交涉、中国与大国外交、条约文本解读与基于外文史料与图像史料的新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教授指出:中外条约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好中外条约问题是认识中国近代史根本的环节,对推进历史认识、呈现历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此次研讨会有望开启史学界的新时代,希望能借此契机继续坚持和推动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教授强调:条约是国家关系的基本体现,条约性质、数量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基本变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教授指出:现如今如何认识中外关系的新观点层出不穷,但要用中外结合的“两点论”观点,深入挖掘社会性质,深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认识;中山大学吴义雄教授提出:近代中外关系史是构成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框架。随着研究范围的开拓、研究层次的深入、史料的发掘和研究理念的提升,近代史研究有了更广阔的学术前景,值得学者们共同努力。

    贵州大学庄和灏博士以“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为题进行报告交流。认为:第一,法国外交部、陆军部的档案显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其实际的实力与势力非常有限。之所以最后渔翁得利,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革命党力量过于弱小;其二,袁世凯政治经验老道。第二,近代在华列强对华政策出台,虽主要基于本国利益,但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多强格局的形成,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对华政策的完全自主性,所以列强制衡因素必须作为研究近代中外关系时不可忽视的一大变量。

    该报告引起了与会众多学者、专家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以此为基础,庄和灏博士与参会的部分国内外学者达成了一些科研合作的初步意向。此外作为评阅专家,庄和灏博士还参与了分组报告会论文的点评与探讨。

 

图文提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 庄和灏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