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大国古风》序

发布时间: 2017-08-29 浏览次数: 130

    2017年8月28日,《光明网》“阅读频道”图文转发刊载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为《大国古风》所作序。图文如下:

    近日,喜鹊读书从故宫出版社获悉,由北京开明书院山长、庐山白鹿洞书院常住、圣道传习导师刘长焕先生著作《大国古风》在出版前夕,收到当代大儒、思想家、史学家张新民先生为《大国古风》一书作序,为该书增添无限色彩。

    张新民先生《大国古风》序:

    《大国古风》一书,乃友人刘君长焕集句新创之作。其所采者,上起唐宋,下迄明清,兼及晚近,概依华夏行政区划分编,一地一篇,因地存诗,因诗见地,涉及诗家四百八十六,得句六百又八十,均为入律七言古体诗,无一不切合地方风物特征。诚可谓上下古今,驰骋万里,山川形胜,民风物情,人文历史,尽蕴其中,非特可见前贤心志精神发为歌吟之华美,亦饱览祖国河山灿烂如画之秀景矣。

    人类社会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诗歌创作便始终赓续不断。而较诸世界各国其他民族,神州华夏尤彬彬然为一诗歌胜国。其中尤可称道者,即早在先秦,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便已成为了解社会情状之一大制度。故凡輶轩之所采,太史之所陈,均可观风俗之厚薄,验政事之得失。孟子所谓诗亡然后《春秋》作,实大有甚深之意焉。然历代诗词歌吟,未尝有一日间断,正可见历尽沧桑,吾华夏文明始终灿烂常新,诚可谓天地变化,草木必蕃也。而自《诗》三百篇以下,代有传人,神品逸构,汇为湖泊大海。虽在僻远之乡,荒徼之域,亦必有吟咏之诗人,传世之佳篇,与国家共忧乐,同生民共休戚。而天地之造化,山川之雄阔,物产之丰饶,政事之良窳,经济之荣瘁,民情之好恶,风俗之浇醇,皆一一鳞罗布列,无不烛然在目,则诗家流派固多,可供史鉴者亦夥矣。

    今观长焕君是编,以诗系地,一地一诗,诗则二十句,因地明诗,一诗一地,地则三十四区。其诗或慷慨,或雄浑,或奔腾,或雍穆,或放逸,或幽深,均无不劲气潜注,跌宕多姿,令人低回诵之,含咀不尽。而溯肇始,明沿革,览山川,赏奇境,纪岁时,述风土,询民物,表特产,绍先贤,夸人杰,赞一统,虽托情风雅歌什,亦能错综事迹,涵盖东西与南北,感慨古今,写尽春夏与秋冬,无异史家之载地叙事。故读其诗不能不油然而生乡愁,复由乡愁而倍加眷恋家国天下。如屈子所言,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悠悠千岁,耿耿忠义,情则一揆。

    前贤诗作,浩如烟海,爬梳勾稽,精挑细裁,裒辑另编,有如新造,则非腹笥广博,目光犀锐,思力深巧,必戛戛乎其难!故是书之采撷,所得诗家,数虽不过五百,然其博览广记,遍搜穷考,奚止盈千上万。而读书知人,亦可见其学识之富赡,记诵之渊宏,精力之过人,造境之高妙。故其广采约取,无非雄篇巨章;字栉句比,皆能继声属和。至于上下衔接,脉通络畅,纵横曲折,圆转妙活,有似神工鬼斧,浑然天衣无缝,尤令人钦迟,叹为观止。昔北江先生论诗,以为其可传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气,四曰趣,五曰格。以此衡之,则斯编虽用古人成句,然无一不妙合无痕,稍读即感至性自然流露,真情缠绵悱恻,元气淋漓酣畅,别趣一派现成,格律高迈古淡。诚乃熔铸百家,神化古句,自成新裁,必可传之久远。

    长焕君早年治学,即怀希圣希贤之志,内藏悲世愤俗之情,外显不可一世之概。无论处逆处顺,始终守之以愚。而久久沉潜,日日积累,非仅传统中国学问精研透熟,渐臻高明,即生命气象亦脱尽渣滓,焕然清逸。大得儒门心法真趣,深谙圣谛默悟妙义。于是乃入京师,创办开明书院,传道授徒,四方来学者络绎不绝。旋又常住白鹿洞,传承惟精惟一机藏,绵延千圣不传血脉,乃将庐山溪水湖流,化作春阳时雨,原先萧条沉寂之旧貌,一变而为生机盎然之新颜,千年儒门传道书院,遂又熠熠重辉矣。长焕君既以弘道自任,馀力仍多发为吟咏,每有佳作则必赐余诵读,乃愈知其人与诗浃然合一,学风与诗风融然不二。盖人既卓荦超拔而绝俗,诗必眞气回荡而感人,自能因情尽性,直下现量也。

    犹忆少时读文信公《正气歌》,每思其人而慕其义;稍后复诵其所集杜诗,愈感家国天下沦丧之不幸。时学海波寒,儒林烟翳,而自况能守道不退者,实得力于前贤精神之浸淫。今读长焕君之新作,则恍如天地元声从耳入心,浩然正气由心通天,昔日积弱积贫满目疮痍之大地,早已一派清新刚大气象矣。盖学海霞蒸,儒林葩奇,真汲汲以道统自任者,必皆感奋兴起乎?至于集句之难,即如文信公专力于一家一人之诗,亦非才赡学富不能为,而遍采百家佳句而自成一体,更非天纵奇士方能作乎?时变世移,否极泰来,诗虽不过馀事小道,亦可窥一国民族之兴衰也。

    长焕君之书将付剞劂,属余撰序;余以为其书既出,人必争诵。而诗教系于习尚,关乎气运,足可升华人心,澡雪情义。则是书之不胫而走,必能助人江山豪兴。遂略书所见,识其梗概。窃以为扶世立教,虽意在言外,亦当为读是书者所知,并敢以质之贤达云尔。

    据悉,该书即将于九月初与读者见面。


[责任编辑:李超]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