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当代先锋网》刊载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师、贵州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张明副教授“王阳明《龙岗漫兴五首》解读”。全文如下:
龙岗漫兴五首
一
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
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
二
旅况萧条寄草堂,虚檐落日自生凉。
芳春已共烟花尽,孟夏俄惊草木长。
绝壁千寻凌杳霭,深厓六月宿冰霜。
人间不有宣尼叟,谁信申韩未是刚?
三
路僻官卑病益闲,空林惟听鸟间关。
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
用世谩怀伊尹耻,思家独切老莱斑。
梦魂兼喜无余事,只在耶溪舜水湾。
四
卧龙一去忘消息,千古龙岗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问无耳听《咸英》。
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
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
五
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
枉尺已非贤者事,斫轮徒有古人方。
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
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背景:王阳明在“阳明洞”中读书讲学,远近求学者甚多,无法容纳,少数民族群众于是帮助王阳明在龙岗山修建“龙岗书院”,不月而成。王阳明连作《龙岗漫兴五首》纪其事。
【解读】
龙岗书院:五百年天下王门的“祖庭”
张明
“龙岗书院”是王阳明在贵州亲手建立起来的第一所心学书院,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堪称天下王门的“祖庭”。
王阳明以“龙岗”为名作有三组记事诗--《龙岗新构二首》、《龙岗谩书》、《龙岗漫兴五首》,均收入《居夷集》和《王阳明全书》中,表达了王阳明对“龙岗书院”的无比激动心情。但问题是,王阳明是浙江状元王华的儿子,他考中进士后与父亲一同在北京当官。他为什么来到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贵州修建“龙岗书院”并为作三组诗来纪其事呢?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刘瑾之祸”讲起。弘治18年(1505)五月,明孝宗驾崩,年仅15岁的独子朱厚照继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庸皇帝--明武宗。长期在东宫陪伴武宗长大的太监刘瑾掌握大权,他与其他宦官结成“八虎”,贪赃枉法、祸乱朝政,激起朝中正直大臣的强烈不满。正德元年(1506)十月,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联合六部九卿大臣联名上疏,要求杀掉“八虎”,以绝后患;遭到刘瑾反扑,刘健、谢迁等被迫辞职,其他官员被或被革职,或被流放。稍后,南京御史官员戴铣、薄彦徽等再次上疏,也惨遭刘瑾迫害。十一月,王阳明挺身而出,仗义上疏,要求赦免戴铣等人,由是触怒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投下监狱,流放贵州。
1507年春,王阳明出狱之后,从北京先到浙江杭州,在此停留养伤将近一年后,在三位仆人的陪伴之下,王阳明经江西、湖南,前往贵州。1508年春三月,终于到达流放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龙场镇)。
当时的贵州龙场驿,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王阳明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之徒。王阳明与三位仆人一到达龙场,就陷入到生命绝境之中:无房、无米、无医药,面临饥饿、疾病乃至死亡威胁。无房,就寻找一处地下洞穴栖身;无米,就采野菜充饥;无医药,就静坐调养身体。据《年谱》载,王阳明在洞穴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随即搬到龙岗山“东洞”居住,并将该洞改名为“阳明小洞天”。王阳明道德和学识引来远近求学者甚多,以至洞中无法容纳。在当地少数民族帮助下,王阳明在洞旁修建了“何陋轩”、“君子亭”、“龙岗书院”等建筑。王阳明十分高兴,连作《龙岗新构二首》、《龙岗谩书》、《龙岗漫兴五首》三组诗以记其事,其中《龙岗新构》小序云:“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岗书院”,其轩曰“何陋”。
王阳明一生抱负不在当官,而在传道讲学。在《龙岗漫兴五首》中,王阳明表达了“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的畅快心情,以及“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的豪迈自信。“龙岗书院”成为王阳明亲手建立的传播心学思想的第一所书院,不仅为贵州播下了阳明心学的种子,而且揭开了明代中后期天下王门书院讲学运动的序幕。贵州巡抚、江右王门著名弟子郭子章称:“海内谈圣学,半宗余姚。余姚之学,成于龙场。”王阳明因教化边地之功,被历代学者尊奉为“黔学之祖”;贵州修文作为阳明心学的起源地,也被学术界公认为“王学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