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举行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等出席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 229

   2016年10月29日-30日,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在修文举行。贵州省儒学会会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张明副教授、邓国元博士、刘凤霞博士,以及部分中国史硕士生参加文化节。

   29日上午,文化节举行开幕式暨主旨论坛演讲。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陈启生,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文亮致辞。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讲话并宣布开幕。中宣部原副部长王世明,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吴光,浙江大学教授董平作主旨演讲。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韩国阳明学会副会长金世贞、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忠、贵阳市政协主席王保建出席。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贵阳市委副书记李岳德分别主持主旨论坛、开幕式。

   叶小文说,中国崛起要有文化根基,“中国梦”也要有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精神世界却缺少关照。“欲事立,须是心立”,要在阳明文化中寻根、定心,相信自己,倾听内心,知行合一,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陈启生说,阳明文化构成了贵州特别是贵阳思想文化的特色,贵阳市在深度挖掘阳明文化上不断开拓,形成新的经验,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儒学联合会希望与贵阳广泛合作,协力推动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研究、传播、普及和应用。

   李文亮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温故知新、古为今用,纪念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目的在于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发展。中国国学中心将在推动阳明学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上积极作为,促进国学的研究与传播。

   受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委托,刘文新代表贵阳市委、市政府对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的开幕表示祝贺。他指出,近年来,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大力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在新的发展阶段,贵阳将围绕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把阳明文化作为最核心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继续依托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格局,深挖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城市人文厚度,真正打造国际国内儒学研究者、爱好者向往的“王学圣地”。

   同时,着力推动文化与大数据、大旅游、大扶贫、大生态、城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公共文化、时尚文化等五张名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放开思想、放飞心灵,充分发表对阳明心学及其时代价值的真知灼见,充分表达阳明文化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见解主张,充分展示对贵州人文精神和贵阳城市精神的阐释升华,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学正脉,为国际儒学的不断发展奉献智慧和成果。

   在主旨论坛上,王世明就《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龙永图就《阳明心学与全球治理》、成中英就《阳明心学与道德行为的自觉自主以及其治理与管理化》、吴光就《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示》、董平就《阳明心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中,贵州省儒学会会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以“从阳明的心学看传统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题,从“学理”与“体验”的双重角度审视儒学、阳明学,新论“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内在关联。认为,两者可以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化成世界。

   张新民教授认为, “天人合一”是古老的思想,在孔孟时代当中,已经隐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讲:回归于天,董仲舒也讲“天人一也”。这个思想发展到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他讲的为天命之性等等。阳明心学讲“心”,但实际上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他反复讲“明德之学、良知之学”,良知谓之圣,就是合一之学。只是我们讲天人合一的时候,仿佛还有一个前提,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他讲静心之学。人是天地之心,天地要有一个拔敲之处。静心之学轻学简义。

   “天人合一”,天和人的关系,有两重性。一个是具有内在性;另外一个是外在性。内在性即《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天良”“天赋”是本来赋予的,天赋予我们良知,天赋予我们道德天性,展开的时候也可能有各式各样的能力。“天”在中国话来说,既是超越的,但是又内在于我们人性之中,所以又是内在的。所以,阳明的心学一定要强调理想与内在的内体论的功夫。人性记住了一切的价值和一切的善,因此,因为是天赋的,所以是不可剥夺的;因为是天赋的,人才有价值。天的本体,是超越的,也可以显象万世万物,显象自然的天、行气的天、苍苍之天,可以说成天象、天气、四季变化,都是本体的天和显象的。外显的现象的“天”和“人”的关系,从内在性转化为外在性,是道德伦理的连接。

   他认为,我们对万世万物的关爱、保护生态,一如阳明讲的“草木、禽兽、瓦石”都有良知。意思是说,假如没有良知,草木、禽兽、瓦石不能显现,没有良知怎么会有显象?天在形而上的本体论的意义上,和人的关系是内在的。良知就是天道,良知就是天理,良知就是天德。天德、天良内在于我们人体当中,当然是内在的、天赋的,人人都有的。但是这个“天”又可以展开,四季变化物生,可以是外在的。我们怎么把它和谐相处?怎么样来做到保护生态?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一定会转化成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本体就是良知,而良知就是天道,一定转化为“行”。最根本的是知人、知天道、又要行天道,即中国传统文化说的是替天行道。“天”代表自大、自功,是生生不息之道。所以阳明的良知学有非常客观的衡量的标准,就是良知,就是天道应之和谐。天道生生不已,即便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客观的标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内在的天、潜在的天,是我们本来人性的光辉展开。怎么来实现人间的伦理?阳明强调万物一体、致良知,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的动态。要形成一个生态的循环,天和人不可分裂、人和物不可分裂,最后要走向万物一体、天下一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一定是天赋的良知和道德所连接的,同时,又不排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知识人类共享。因此,阳明的学说是有体、有用、显为一体的,是一个可以随时发用、当下展开的体系。

   他认为,从儒家的整体价值关怀看,“天人合一”说的率先提出,必有“知行合一”说的随后开出,否则便谈不上理论的圆融究竟,也难以称超越界与实践界的彻底打通。“知行合一”说作为“天人合一”说的完善与补充,不仅说明了人的可超越性与可完善性,而且更加凸显了中国文化一贯重视的实践维度和功夫维度,当为自先秦以来儒家思想及精神的再一次重大发展。如果说“天人合一”彻底消解了超越界与世俗界的隔阂,那么“知行合一”则强化了精神活动与实践生活的融洽,二者均不仅有助于传统人文社会秩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还形塑了历代知识精英的风貌品性。

   10月30日,为期两天的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闭幕。来自德国、韩国、台湾等9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王学圣地,深入挖掘阳明思想的时代价值,高度评价了阳明心学在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社会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第五届阳明文化节是贵阳在历时7年之后高规格举办阳明文化节,旨在弘扬阳明文化理念,挖掘阳明文化时代价值,用阳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化和丰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努力推动“致良知”“知行合一”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基础和伦理根基。

   阳明文化节期间,先后举办了开幕式暨“阳明心学·龙场论坛”主论坛和良知重建与行为养成、知行合一与职业操守、致良知与诚信建设三个分论坛,并通过“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吟诵会、丙申年祭祀王阳明典礼等活动,深入推动阳明文化的传承传播,挖掘阳明文化精髓,凸显阳明文化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图文: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综合“贵阳网”、“中国新闻网·贵州”、“人民网·贵州频道”、“新浪网·贵州微生活”消息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