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与《近代史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海外文献的收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逸夫楼隆重召开。
与会的近5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主要来自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贵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教师庄和灏博士应邀参会并做专题报告。
在为期2天的研讨活动中,与会各方围绕海外中国研究的文献馆藏及其利用、海外文献的电子数据库建设与开放、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运用海外文献的研究概况、基于海外文献已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局限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庄和灏博士提交了会议论文“从策略到象征:近代法国保教政策的历史定位——基于在华法国外交官的认知”并在此次大会上做专题报告。
他认为:首先,保教政策是法国“理念外交”在华实践的必然产物,但该政策的主要基础仍为炮舰,而法国的自身实力实际已决定了其先天不足的特质;其次,在华法国外交官与天主教会的关系微妙,并且自1900年后法国在华工作重点即商务、教育、医疗等事业,为此法国政府配有专职官员、专项资金以扶持;第三,法属印度支那的地位提升也是导致法国摒弃强硬保教、弱化对华外交的一大诱因。
上述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众多学者、专家的共鸣与热烈讨论。以此为基础,庄和灏博士进一步与部分学者、专家就相关课题的研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研讨会上,周振鹤教授就“中国关系海外文献”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目前和中国有关系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中国人自己的著作,流落到海外或者在海外形成;其二是外国人写的与中国有关的材料。由于近些年国内学界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题材的多样化,渐渐地可以发现在海外所藏的很多文献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关系。其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研究尤其有关系。
葛夫平教授就“如何运用海外文献出品优秀成果”这一主题进行发言。她认为:近年来国内学界运用海外文献所进行的中国研究,成果斐然,但同时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研究资料的简单堆砌与拼接。所以,从现阶段开始,以她所在的《近代史研究》杂志编辑部为例,将力推一些范文,以引领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良性发展。
内田庆市教授就“日本学者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文化研究”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出:运用海外文献进行近代中国问题的研究,能否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大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研究者本身对于中国本土文献的熟识程度。
图文提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庄和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