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王阳明在庐陵——运用良知理念进行 地方治理的初步实践

发布时间: 2016-10-24 浏览次数: 319

    本网编者按:“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将于10月28日至29日在贵阳举行之际,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修文县委、修文县人民政府、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承办的“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活动为国内媒体首次组团沿王阳明生活轨迹,对“阳明文化”进行系统主题报道。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历史系张明副教授参加此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从2016年10月14日起,《贵阳日报》推出“知行之旅·发现阳明”系列报道,同时刊载张明副教授“阳明文化”系列文章。现原文转载。

 “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赣州——城市文化血脉  绵延五百年流风余韵

赣州市崇义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留有王阳明的纪功岩。图为采访团在纪功岩前合影。图片来源:《贵阳日报》2016年10月24日

 

王阳明在庐陵:运用良知理念进行 地方治理的初步实践

作者:(张明 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1510年初,王阳明在贵州的贬谪期满,前往庐陵担任知县。王阳明在庐陵共有半年多时间,将贵州“龙场悟道”的心学理论运用于政治实践,以良知为标准,以教化为手段,为政不事威刑,唯以开导人心为本,最终达到民心向化的效果。对庐陵的治理是王阳明良知理念的初步尝试,从此走上了经世致用政治道路,为他后半生成功解决南方少数民族治理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阳明在庐陵的良知实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减税。庐陵位于江西中部的赣江流域,处于南京到南赣和广州地区的交通咽喉位置,商旅往来,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成为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因此,庐陵赋税历来十分沉重。鉴于地方官员“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蔽而不敢言”的状况,王阳明出任知县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立即公开宣布减免赋税。他在上报的公文中说:“其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中心所甘。”他不以个人得失为念,为民请命,践履了心中的良知本心。

    其次,息讼。庐陵民风强悍,素有善讼之俗,大小事件稍有不和,立即讼至官府,案牍堆积如山,官府疲于应付。王阳明到任后的“第二把火”就是息讼。他发布文告,要求乡民各务本业,体贴谦让,扶持友爱,养成敦厚之风。他告诫民众:健讼并非良善处世之道;如有冤屈,必能审明严惩;如行孝悌,必亲登门致敬。王阳明循循善诱,感人至深,民众拆讼无数,民风为之一变。

    第三,防灾。王阳明到任不久,庐陵就发生旱灾、饥饿、瘟疫,后又发生大火。在瘟疫面前,人人自危,以至家人不相顾,骨肉相离弃。王阳明发出布告,要求相互体恤,互不离弃,医治病者,掩埋死者;又劝告富裕人家,出钱出粮,施以医药,防止瘟疫扩散。民心逐渐安定,瘟疫得以控制。

    第四,止盗。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期,城乡贫富分化已经显露,社会危机日渐严重,盗贼公然出没,社会动荡不安。王阳明推行保甲之法,十家为甲,十甲为保,保甲相连,讲信修睦,患难相恤,止盗互助;对内加强了邻里团结,对外防止了盗贼发生,治安趋于稳定,民众得以治生。

    第五,劝善。王阳明在贵州已经提出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到庐陵之后,他教导乡民孝敬父母,教训子弟,养成善良风气。相传王阳明在庐陵处理了一桩盗马贼的案件,通过要求脱衣的方法,点化盗贼内心本有的良知,指出人人皆可向善,从而起到了良知教化的作用。

    王阳明在庐陵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他运用良知理念进行地方治理的大胆实验,进一步坚定他关于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为他后半生成功处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问题铺平了道路。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