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杰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方兴未艾的公众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16-10-01 浏览次数: 342

    2016928晚,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的贵州大学第345期(2016年第45期)文科讲坛、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105期学术讲座——“方兴未艾的公众考古学”,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

    著名考古学专家、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许永杰教授主讲本次学术讲座。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主持讲座并担任本次讲座的点评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刘振宁教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闫平凡副教授,以及我校历史与民族文化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许永杰教授,1957年生于北京。博士,师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创建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教授。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学研究 、中国先秦考古学研究和聚落考古学研究。先后主持“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等三项大规模区域调查。代表著作有 《民乐东灰山考古》、《山西忻州游邀考古》、《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调查与测绘报告》等及学术论文近100篇。

    讲座中,许永杰教授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方式,从“中国考古学学科重点的转移”、“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关于普及与提高的思索”三个维度次第展开讲座。他就考古学的“文化”命名、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建设、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公众考古学”的兴起、学科意义上的“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条缕分析。

    在对考古学的“天生丽质”、作为王公贵族的“消闲佳品”、作为人民大众的“消闲佳品”等特质比拟加以分析之后,许永杰教授对“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的“学”与“术”关系加以梳理,借助哲学研究与大众学哲学运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类比,阐明“公众考古学”的内涵与学理意义,从而阐释“公众考古学”何谓、何为、为何等学术内涵与文化价值。

    许永杰教授认为,“考古学”学科与学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构建起了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带有规律性描述的、抽象的、简约的认知体系与理论解释模式,为专业田野发掘与考古实践提供学理与技术支撑;考古学家的根本意义,在于从学理的高度推进“考古学”学科与实践的不断前行。而“公众考古学”的方兴未艾,是“考古学”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考古学”学理发展与专业实践的某种有益补充。它既为“考古学”学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内涵、新的方向,又在“考古学”高深学术探研、“考古学”专业田野实践与大众考古旨趣、公众文化探寻之间,架起了联系和沟通的桥梁。然而,“公众考古学”的兴起,并不能取代学科意义上“考古学”的学理建设;专业考古学家可以在“考古学”走向大众、“考古学”学术普及、公众考古实践引导等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但专业考古学家的核心工作领域,仍然在于“考古学”的学科学术殿堂、专业田野现场及专业发掘技术自身。

    讲座最后,现场听讲同学踊跃发言提问,许永杰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讲座现场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结束,主持人张清教授对讲座内容与现场交流加以总结。认为,从“公众考古学”的本质内涵、基本属性及实践探究出发,决定了“公众考古学”是对“考古学”学科建设与田野实践的有益补充。但正如许永杰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它又不能代替严格意义上“考古学”学科的学理建构。无论专业层面的“考古学”学科学术建设,还是公众普遍开展的文化发掘与文化参与活动,都对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文化探源,对留住历史根脉、维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具有价值与意义。

 

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学生记者 杨亚超  图:代少强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