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贵州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 2016-10-01 浏览次数: 226

   2016年9月28日下午,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共同承办的“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16年第44期、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104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华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贵州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学术讲座。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杨仁厚教授主持。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刘振宁教授及12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孙华教授从自身关心村落、关心遗产的缘由谈起,通过“贵州的四大文化资源”、“贵州文化资源的保护” 和“贵州文化资源的利用”三个方面,对贵州宏富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保护措施与利用价值逐一进行了解读。

   孙华教授认为,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省份,但又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贵州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逐步推出高原喀斯特生态、丹霞桫椤生态、苗侗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阳明文化、洞穴文化、夜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贵州的史前洞穴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从早到晚都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尤多。这对于从石器技术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云贵高原地区远古人类源流,探索旧、新石器时代的转变,以及新石器时代贵州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孙华教授结合自己在贵州田野调查的经历,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和多角度的图片,向在座的师生展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在讲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时,孙华教授用金阳新区史前洞穴遗址被破坏等教训事例,强调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尤其在村落文化景观方面,孙教授指出,村落文化景观是最复杂的文化遗产,不能按照遗址、建筑群和纪念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这类遗产。他提出了“不能终止村落沿着自己的轨迹继续发展”,“不能失去农业特色”等保护意见和注意事项。

   杨仁厚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孙华教授的报告对我校师生了解贵州文化,提振贵州人对自身文化和自身形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15级研究生仇敏华说,“孙华教授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贵州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改变了我对贵州的印象。同时,作为考古学方向的研究生,我会努力学习,争取为贵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孙华,1958年生,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副院长,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西部协作考古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国西南考古、文化遗产保护。自200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主要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滇东黔西的青铜文化”,主编新闻出版署“十一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艺术通史》第二卷等。

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记者 赵鹏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