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昌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论朱熹的《西铭》诠释模式”

发布时间: 2016-09-22 浏览次数: 280

    2016年9月21日晚,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16年第42期,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103期、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溪山论道”第53期联合承办的“论朱熹的《西铭》诠释模式——以‘理一分殊’为标志”学术讲座,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

    著名关学研究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乐昌教授担任本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博士主持讲座,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担任学术点评人。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张明副教授、栾成斌博士,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进副教授以及我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林乐昌教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载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首席专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正蒙合校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张子全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人民出版社,2016年)。其中,《正蒙合校集释》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并获国际儒联“纳通”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成果奖、教育部第七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二等奖。

    讲座开始前,林乐昌教授向中国文化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赠送了自己最新出版的《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一书。中国文化书院以新近出版的书院大型连续学术辑刊《阳明学刊》(第八辑)和《人文世界》(第七辑)进行了回赠。

    讲座中,林乐昌教授通过“前言:贡献与局限并存”、“本意的发明”、“本旨的偏离”和“结语”四个方面的内容对朱熹以“理一分殊”作为诠释张载《西铭》的模式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在“前言”部分,针对学界在朱熹以“理一分殊”作为诠释《西铭》诠释模式上所持有的肯定与否定两种对立的立场,林乐昌教授以“贡献与局限并存”作为自己的基本观点,即认为朱熹用“理一分殊”作为诠释张载《西铭》的基本模式,既有与《西铭》思想相符合的一面,又有与《西铭》宗旨相偏离的一面。

 

    在“本意的发明”部分,林乐昌教授从“理一的抉发”、“纲领的揭示”和“框架的建构”三个方面,对朱熹以“理一分殊”诠释张载《西铭》的合理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证。特别是在“理一的抉发”部分,林教授认为虽然张载在《西铭》中并未使用“理一”这一特定的词汇,但就朱熹的“理一”所指的本体存在和宇宙根源意涵来说,都与张载《西铭》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一部分中,林教授对朱熹以“理一分殊”来诠释《西铭》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在“本旨的偏离”部分,林乐昌教授分别从“褒《西铭》而贬《正蒙》”、“以孟子思路解‘民胞物与’”和“仁爱观:理论和现实的调和”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论证。在“褒《西铭》而贬《正蒙》”部分,林教授基于充足的研究,指出张载的《西铭》和《正蒙》二者在天道观和仁孝伦理等方面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朱熹“褒《西铭》而贬《正蒙》”的基本态度,不仅影响了他对于《正蒙》的理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西铭》,甚至是张载整个思想体系的把握。在“以孟子思路解‘民胞物与’”部分,林教授基于张载“爱必兼爱”的观点,指出张载的思想中对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相当的吸收,是对先秦儒家仁爱观的进一步发展。但朱熹从孟子“爱有差等”的思路出发,过多强调了“分殊”的一面,未能准确把握张载《西铭》中的开创性意义。

    在“结语”部分,林乐昌教授就张载与朱熹特别是二者围绕《西铭》这一经典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差异进行了简练的总结,并分别指出二者的意义。

    讲座最后,学术点评人张新民教授从“理一分殊”所蕴含的一般意义出发,对如何处理德性伦理与角色伦理的关系、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朱熹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点评。王进副教授就朱熹注《西铭》的政治文化意涵等问题与林乐昌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

 

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  图:代少强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
Baidu
map